|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家预防腐败局负责人日前表示,7部门正在会商推行“购物卡实名制”,以实现精准打击“购物卡腐败”。近年来,购物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对于购物卡“灰色腐败”的指责也随之而来。国际通用的购物卡,缘何到了中国就有些变味了?市场混乱是因为事物本身,还是监管漏洞?
“购物卡腐败”作为一种腐败的形式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腐蚀性,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才让众多部门在治理上存在很多难点。而“购物卡腐败”的主要形式就包括着预付费式“消费卡”“储值卡”等,具有重复使用、不记名、不挂失等特点,特别是在贿赂犯罪中,一张卡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行贿者容易出手,受贿者容易接受,以卡代钱往往掩盖了赤裸裸的钱权交易。“购物卡腐败”危害极大败坏了党风,损害了政府形象,而且容易滋生和助长“人情腐败”,一些人通常认为“购物卡腐败”不犯法,最多是违规,是正常的人情往来,结果积重难返,“小腐败”最终发展成为“大腐败”。
在今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四次廉政会议上指出,必须坚决治理愈演愈烈的收送商业预付卡即购物卡腐败之风,领导干部收受商业预付卡等,将以收受同等数额的现金受贿处理。而7部门推出的“实名制购物卡”乃是一种重要的措施,将会对这样的“购物卡腐败”起到一种震慑作用。但是,针对“购物卡腐败”,仅仅依靠实名制,似乎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实名制”需要考虑到众多连锁性的问题,包括商业利益、制作成本、监管效率等。从根本上讲,实名制是一种补丁型制度,实名制还需要配合其他手段才能彰显反腐功效。
治理“腐败卡”关键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购物卡的腐败问题,根源在于有的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因此,治理“购物卡腐败”,要采取政府绩效评估、非公企业评议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绩效等方式,给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上“紧箍咒”,真正让权力不敢与寻租挂钩。
“购物卡腐败”的治理不仅仅需要“实名制”,更需要对购物卡加强规范管理,特别是强化对代币购物卡源头的监督管理。通过购物卡实名制、银行第三方担保发行购物卡等措施,依靠技术防范措施治理购物卡腐败。发放的购物卡要实行全过程动态登记进行实名备案,购物卡的赠与、买卖、变更要实行登记备案手续,明确变更后身份,从源头上防止购物卡演变为腐败的工具。而这正是“实名制”的最终诉求。(王传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