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在中国普通老百姓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可谓妇孺皆知,如雷贯耳。
其军事、诗歌、围棋、外交传为一时之绝,被众多青少年奉为师表,至今不绝。通读陈毅元帅的生平事迹,微微惆怅失望之余又不觉心神往之。感觉他虽不是时代潮头的弄潮手,但绝对是时代浪尖上的幸运儿,堪称"天之骄子"。上天总将幸运的光环照在他头上,普通人有其一半的幸运,一生或许也可声名遐迩,锦衣玉食了。仔细考证陈毅元帅如日中天的盛名从何而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感觉较当今的造星运动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幸运之一:飙升的团指导员和人民军队创始人。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我军失利退出南昌城。尽管参加革命似乎较早,但影响甚微,名不见经传的陈毅及时赶上队伍,从此参加了人民军队。因为过去在法国勤工俭学(类似今天的洋打工)时,认识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陈毅被委任为团指导员。如果在和平时期或者不认识周恩来,第一天当兵被委任为初级干部是不可想象的,何况团指导员已经是中级干部了。更为幸运的是,因为部队失利,叛逃、失散、牺牲、借口汇报前往安全地带的师、军级干部不少,最后部队的最高级别的领导由中央常委张国焘、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起义总指挥贺龙、前敌总指挥叶挺、总参谋长刘伯承渐渐变成了九军副军长朱德,至于师团干部则只剩下王尔琢、陈毅。王尔琢是黄浦一期的高才生,军事造诣相当不错,红四军时期为毛泽东倚重。可惜斯人无命,不久牺牲后,也就成不了南昌起义余部的代表、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者了。而陈毅由此突显出来,成为与朱德并驾齐驱的人物,进而与朱毛一起成为人民军队的创始人。周士第等真正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师级干部,后来再来井冈山,便只能"后到为臣",成为陈毅的部下,解放后也不过是上将。
二、幸运之二:远离枪炮的红军队伍职务。
红军时期,陈毅首先在主力部队担任政治干部,短期与毛泽东争过前委书记一职后,转为地方军区--江西军区司令员等职,这些经历有力的保证了陈毅元帅不会成为黄公略一样的革命烈士,因为战争年代,主力部队的军事干部对革命贡献虽多,但危险机率也大得多。
三、幸运之三:南方游击战争的唯一领导者、指导者和代表。
主力红军长征后,陈毅元帅因伤留在中央苏区。试想一下,如果让他去长征,没有了"指导南方游击战"领导人和代表的身份,就不可能在皖南事变后担任代理军长;没有了代表新四军的身份,又无法在亲自指挥战役却连遭泗县失败、两淮失守后,成为华东野战军不负责战役指挥的司令员;没有司令员的头衔,也就不是华东野战军的代表,周恩来再争取他为元帅,毛泽东也不会答应了。陈毅到陕北后最好的结局也就是比滕代远等政治干部好一点吧。
不仅如此,项英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受命统一指挥南方红军部队,是最高军事首长。陈毅为中央留守处主任,中央军区副司令员的头衔都没有。
但最高军事首长项英牺牲,后来又成为全党有名的"右顷机会主义者",声名扫地,无人理睬后,陈毅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唯一领导南方游击战的人。现在项英部分恢复了荣誉,重新成为革命烈士,教科书才将他们两人一同列为南方游击战的代表和领导者。
其实,项、陈两人始终在一处,坚持一小块根据地,因为电台遭破坏,与党中央及其他南方根据地失去一切联系,并没有起到"领导南方游击战"的作用。粟裕于1959年5月谈《新四军1、2支队及第一师、苏浙军区的历史情况》说:"在三年游击战时,他(项英)在赣南与广东交界的地方,带了十几个人躲在山上,名义上是中央分局书记,实际上并未起到作用,南方各省没有接到他的什么指示。"(《粟裕文逊,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386页。)粟裕作为南方另一块根据地的领导人,说话自然合理、可信,既然项英未起到作用,陈毅作为与他朝夕相处的留守处主任更加不会有。
然而,斯人有斯命,奈何?
四、幸运之四:新四军的领导者和代表。
新四军军部领导层的变化过程是:
(一)1938年-1941年1月,军长:叶挺,政委:项英。
(二)1941年1月-1943年11月,代理军长:陈毅,政委:前刘少奇、后饶漱石。
(三)1943年11月---1945年8月,代理军长:张云逸(《陈毅年谱》:11月25日,陈毅赴延安后,由张云逸代理军长职。),政委:饶漱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