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53|回复: 1

骊歌未尽 ——从《城南旧事》 到《英子的故事》

发表于 2022-9-20 21:08: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童鸿杰

  自读《城南旧事》后的一百多个日夜,一直有写点什么的冲动,却又不知从何写起,直到近日看了同名电影和林海音的《英子的故事》。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自传体短篇小说集,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也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曾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读文如读人,在《城南旧事》中,无论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还是《冬阳·童年·骆驼队》,都凸显着作者内心的率性、良善和真诚,也无怪众多儿童文学作家一致认为林海音是一个极富童心的人,带着独特的自然和天真。

  相对于《城南旧事》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英子的故事》更像是作者用温婉、臻熟的文字写下的一曲成长的骊歌。书中,小英子,也就是“我”长大了,怀着对北京与台湾两个故乡的眷恋,不再无忧无虑,但是“我”依旧纯净、善良、坚强和勇敢。

  书中的前几章调性是欢快的,喜感十足。写宋妈擦灯罩:“一块干布、一根筷子、一团旧棉花,还有她嘴里哈出来的许多热气,再加上几口唾沫!”写自己的顽皮和宋妈的节约:“我的功课做不出,就怪那盏灯不够亮,去捻高那个灯捻儿,宋妈马上喝住我,把我捻高的又捻低下来。她说:‘你拉不出屎来,就怪茅坑不好!’”

  喜欢作者写“过家家”的场景:“桌子上有小碗、小碟、小锅、小炉子,白白亮亮,多么漂亮”、“用牙签去戳豆芽菜、芹菜、豆腐干、肉丝吃,香极了”,那简直就是一首首欢快的协奏曲啊。面对桌底下床单围成的房间,小方凳上用纸折出的饭盒,还有当做娃娃的小枕头,曾经也是孩童的我们,怎能不会心一笑呢?

  渐渐地,书中有了更多的弦外之音。作者写自己提着莲花灯参加七月十五的灯会,结尾的话举重若轻:“每次宋妈都会对我说:‘赶明年,咱们再做一个更好的。’”而事实上,许多个明年过去了,“我”已经长大了,那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懂了,但是莲花灯和做莲花灯的人,也离自己远去了。

  “当我回来时,我的歌声已经改变。”读那篇《英子的乡恋》时,不由地想起这句诗来。在父亲去世后,“我”接过使命,给祖父写信。你能想象一个孩子刚提起笔来,眼泪已经滴满了信纸的模样,却无法想象她在信中有怎样的诉说,她在信中看到了怎样的希望,又或者是无尽的失望。我想,很多时候,时间的长度说明不了什么,对于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内心的成长或许在一瞬间就完成了。在一封封家书中,那些曾经轻快的乐章,被命运碾压成了悲泣的离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林海音经历了太多的别离,但是在沉重的行走中,她的内心始终充满着纯真的气息。每一个故地,她都怀着近乎朝圣的心情在诉说,那些故人琴瑟和鸣,交相辉映,用丰厚的精神底蕴谱写了动人的乐章。

  那么何不让我们也跟着林海音,跟着《城南旧事》,跟着《英子的故事》,去寻找生命的方向,聆听灵魂的交响,直听到城南的黄昏、冬日的早晨。静静地听,静静地听,静静地听。

  骊歌未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1 05:27:40 | 查看全部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自传体短篇小说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