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胡胜盼
以轻松的语调、诗意的语言,带读者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跨越辽阔的地理空间,重访曾被不同时空的人们在或真实或虚构的旅途中追寻过的可能世界。翻开《旅行文学十讲》,一种飘逸洒脱之美翩然而至。
《旅行文学十讲》作者张德明,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张教授同时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作家和画家,出版有个人诗集《打水漂》、水彩画集《一千零一小时+秋水散人写生画集》等。学者、作家、画家多重身份所拥有的气质,将个人真切感受和学术理性相交融,将学者的敏锐才思和深厚底蕴化为如珠妙语,连缀的《旅行文学十讲》兼具文学和视觉之美。张德明认为,旅行是“旅行者从现实世界到可能世界的空间移动。”人是旅行的动物,也是讲故事的动物。每个人都有听故事的兴趣、讲故事的愿望,以及讲好一个故事的潜能。旅行文学的魅力在于,它在给我们讲故事的同时,也在诱惑、撩拨和邀请我们,在诗与远方的召唤下,去追寻可能的世界。
中西方的文学传统大相径庭,但在旅行与文学的发生关系这一层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作者将中国的神游和游仙诗也作为古代旅行文学的书写,提出“从世界旅行文学的宏观角度看,《逍遥游》的价值在于建立了独特的、具有东方神韵的旅行文学传统,即通过超脱形体的神游,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无所待’)。”作者也谈到了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威廉·布莱克,他一生住在伦敦,但一直“在他的思想中旅行”。深邃的历史穿透力和当代视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旅行文学研究中的立场、思路和方法,也进一步呈现出《旅行文学十讲》别开生面的气息和精致的美感。
从壮游、探险到大众旅行,旅行者的身份越来越多样。旅行,是为了追奇寻美、体验极限,也是短暂地离开自我,面向更加广阔、全新、陌生的世界,是寻找过去、见证伟大的旅程,这种伟大超越时间、空间、种族、国界,触及造访者的心灵。古往今来的无数旅行文学作品记录了旅行者心灵被震撼的那一瞬间。旅行与书写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文明史也是旅行书写的历史。最早的旅行故事可以追溯到比《奥德赛》还早一千多年的青铜时代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讲述的是落难水手抵达神奇之地的故事。人们求助于旅行文学,以满足自己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品读《旅行文学十讲》,仿佛是从自己的书房出发,从上古出发,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作家黄宝莲在《未竟之蓝》的后记中曾如此交待自己的归途:“回家了,肢体已经在家,灵魂仍然神游四方。那些旅人说:必须停下脚步,等等在后面的灵魂,不然会迷失。我于是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让文字寻着记忆的香气去找回我飘游的魂魄!让生活逐渐回到一贯的寻常和平静!”旅行是文学,文学是旅行。行游的感怀与文化的碰撞激发了每个旅行者书写的欲望,使得旅行文学在文坛中显现出别样的生命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想来,这就是诗与远方蓦然间撞开的怦然心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