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17|回复: 1

受教育没有“浪费”之说

发表于 2022-9-22 20:29: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小伙儿专科逆袭读研后送外卖,被嘲“上了白上”;五旬大叔退休自学考上大专,被批“白上也上”。连日来,两桩关于教育的新闻备受关注,有叹息的,有嘲讽的,一时莫衷一是。

种种争议,其实围绕的无非是值得与否、“浪费”与否。一些人认为,念了几年硕士,到头来送个外卖,浪费知识;退休了还上大学,耗时耗力也“没什么未来”,极不划算。话里话外都是“算式”,说来说去都是“成本”。本质上,这就是一种经济思维、物化思维。但他们恰恰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教育跟其他经济活动有本质上的不同。它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其目标既包括学习社会生产生活中所需的实践技能,也包括习得丰盈精神世界的方法与路径,而这些都是无法用所谓“成本核算表”来衡量的。

学有所成,既是某种状态,更是某种心态。无论是物质生活的改善还是心灵世界的丰富,只要心之所至、学有所得,就算不得“浪费”。更何况,当下高考报名已无年龄限制,就业择业也已高度市场化,一个人什么年纪上学,从事什么职业,纯属个人自由,只要合法合规,任何选择都应当得到尊重和祝福。作为旁观者,有什么资格整天凭“自己的标准”横加指责,拿“自己的算盘”品头论足?

更要看到,习惯性地拿浪不浪费看教育,恰恰是对教育价值的消解。以“钱景”评判专业,说什么“生化环材四大坑,最惨当属地海农”,以就业光鲜度观察名校生,去街道办“大材小用”、回乡种地养猪更是“有辱师门”,种种奇谈怪论,既刻板狭隘,更流于功利。这样的逻辑,多少也影响着社会对教育的看法,这不仅表现在,一些人学习时患得患失、焦躁浮躁,也使教育被当成追名逐利的工具,其他审美功能、社会功能被极大忽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才是最大的得不偿失。

教育是一种方法,亦是一种生活。它有知识的传承与积累,有情感和价值的认同与激发,更有心灵的对话与提升。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成长,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自己的舞台、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汤华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3 10:19:29 | 查看全部
教育是一种方法,亦是一种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