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07|回复: 0

一些古玉的古怪名称

发表于 2011-5-2 10:40:2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玩玉人不可不能读与玉有关的书籍。由于玉文化源远流长,里面有不少不常见的生僻字,本人在读这些书时即读不准也不知其意,就随时查阅字典及相关网页,记录下来。现逢玉版举办“学习贴”活动,将平时读书积累的一些生僻词的读音及解释罗列如下,与跟我一样的爱好者共享,不正确之处在所难免,也请版内各位高人指正。
饕餮(taotie,音同 涛贴)纹 :商周二代青铜器上面及玉器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称饕餮纹,也叫兽面纹。传说饕餮是龙之第五子,为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形似狼,好饮食。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也有人考证(见陈大年《古玉石器琉璃器出土说明书》),饕餮有戒贪的含意。
 夔(kui ,音同 奎)纹:也称夔龙纹,其形似龙,有角,腹部仅生一足。据文献记载,夔最早是舜帝的一名乐官,能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另天下大服。当时舜帝的另一重臣重黎还想向舜帝举荐更多的乐官,舜帝说夔那么有本事,可服天下,“夔一足矣”。后人口耳相传,误传为夔是只有一只脚的怪物了。
螭(chi 音同 吃)纹:古人认为螭是蛟龙的一种,头部无角,腹生四足,状似老虎,故也称螭虎纹。螭纹盛行于汉代,尤其是玉剑饰上多以深浮雕碾琢螭纹。宋以后仿的螭纹,身形多细长瘦弱,四肢及身子往往匍匐于地,嘴巴前伸,头形变尖,形象多呈壁虎状,完全失去了汉代螭龙的神韵。
璺(wen, 音同 问):指玉器或瓷器上出现的破而未离的裂纹,故世人有“打破砂锅璺到底”之说。古人玩玉曾有“养损璺”之说,即存在裂纹的玉器,经过一段时期的贴身佩戴,靠人体的温存养护,日久天长,裂纹可以慢慢愈合,现在看来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桯(ting, 音同 听)钻:是古人在石器和玉器上钻孔时使用的最原始的钻孔工具,由一副拉弓牵引的一支实心木钻头组成,大约与旧时木匠用的手工钻相近。钻孔时往工件上加些湿的解玉砂,木钻头紧紧压迫解玉砂往下钻磨,慢慢磨出孔洞。由于木质松软,其端部很快磨细成圆锥形同,故钻出的孔洞必定外口在,里面小,呈漏斗形。为提高工效,钻孔往往采取双面对打,交会处会出现间隔,俗称隔门孔。
璊(men 音同 门)斑:古代文献中提到出土古玉时,常指玉器上存在璊斑,即红的沁色,但也不排除有红色的留皮,应注意区别。
玉觽(xi 音同 西):古代一种解结(绳)的工具,后演变为成人或小孩佩带的饰品。
玉韘(she 音同 设):玉韘是古人射箭时在右手大姆指上,用以钩弦的,其功能与板指相似。玉韘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其钩弦的功能渐渐退化,其身筒逐渐收缩,外形渐渐膨大,后成为鸡心佩。
剑璏(wei 音同 卫):剑璏位于剑鞘身靠近上口部位,正面为长方形,其上刻有纹饰。背面中部凸起一扁方块,其两端各设一小块遮挡。
玉琫(beng 音同 绷):设在剑鞘口沿处的剑饰,造型呈“凹”字形,正好与剑格密切配合,两面略向外圆凸,上面均刻有纹饰。
玉珌(bi 音同 必):剑鞘末端用的玉饰,其外形呈梯形,窄的一端向上,中间有一大的浅孔,其两侧有小孔与之相通,供将其结扎到剑鞘上。
玉璲(sui 音同 隧):是古人穿在革带上使用的玉饰,与现在的皮带扣大致功用相同。
玉琮(cong 音同 丛):外方内圆,中有圆穿贯通的四方柱形玉器,由清末吴大澄在《古玉图考》中定名为琮,可能有一些人会误读为“宗”。
汉剫(du,音同 度):古人治玉时留下的痕迹,俗称刀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