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芦长福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作为老年节,于是重阳节又多了一层含意。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是我们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在那个年代,当时自己才十八九岁。那个时侯在物资生活上虽然是那样的窘迫,但在精神的追求上倒感觉十分的充实——我们青年人,伴随着春意盎然的革命歌曲《青春啊青春》而成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即便现在,每当听到那一首首那个年代传唱充满朝气的歌曲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澎湃的青春年代!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晃眼之间,我已跨过天命之年,步入老年的行列,并且成为了攀枝花老年大学的一名学员。
缓过神来,意识到生命的年轮已过了半世纪两万多个时辰昼夜。如用小时或分秒来计算,必定是个令人惊叹的天文数。是啊,我们谁都不愿意自己变老,也不愿意这么快就走进重阳节的行列。
每一个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今天所做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子孙后代,无形中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给老人们多点关心多点爱,让敬老爱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广泛流传,让每个人的晚年生活能够享受到家人的关爱。重阳节不仅是一种深沉博大的传统节日,更是一种质朴精深的情感阐释寄托。
九九重阳,是传统的“敬老节”。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人超过亿的国家,如何赡养老人已日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课题。“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下社会生活压力巨大,做子女的多半不能陪伴在老人身边,但只要有一颗孝心,或打电话,或带老人出去走走,或回家看望一下老人,都完全是力所能及的。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二十四孝故事。
毛泽东主席是尊老敬老的楷模。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韶山。在短暂逗留的日子里,他特地请家乡的老人吃饭,并向大家敬酒,有位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一时传为佳话。
一直以来,我总是把重阳节看成是父母、长辈们的节日,并由衷地祝福父辈们天天开心,时时快乐!而今自己也步入老年队伍中。于是我感叹生命,感叹重阳。
一提起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不禁想起王维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的人文精神最主要的是敬老,助推了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同时,我还认为,重阳节不但是敬老节,也应成为老年人的励志节。
1990年,一位名叫卫衍翔的中国学者在德国柏林第五届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六十而立论”。他认为,“三十而立”立的是家室是事业,“六十而立”立的是身心,是情趣,是为社会再作贡献的壮志与豪情,力所能及地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就有望达到“七十不老、八十不衰、九十不呆、百岁不倒”这个“成功老龄化”的目标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7亿,占总人口的18.9%。笔者认为。当人到老年退出工作岗位后,收入相对少了些,但时间是大把大把地富有,可以好好地外出云游四方;还可以到攀枝花老年大学去学习,想钓鱼就去钓鱼,想打门球就去打门球,以前没时间去搞业余爱好,比如摄影、素描,还有围棋、象棋、作诗、养花等等,现在一切皆有可能。也可以用自己长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继续为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社会、体现价值,做到“老有所为”。同时也能在集体活动中结交新朋友、赢得新友谊,为自己打开一个社交的新局面。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诗是刘禹锡先生当年酬谢好朋友白居易的,今天我借以咏怀,送给我们的老年朋友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