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南方日报
维辰
大连一名男子“消费930.9元被收费931元”近日登上微博热搜,接着就有不少消费者向媒体反映,不只是餐馆,生活中“反向抹零”的情况比比皆是:“买衣服124.5元,收了125元”“坐出租车30.5元,收费31元”“开车加油,遇到多次‘反向抹零’”……
上述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本质上是“向上抹零”,商家多收钱。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现金交易情形下,商家为了减少找零的麻烦,会“向下抹零”,让利消费者,同时减轻自己的对账压力。而如今数字支付方式越来越普及便捷,精确到分位的小额支付不再麻烦,商家轻轻松松就可以做到精准扣款,继续凑整让利当然没问题,反过来加价实属损人利己。
单方面无端加价,是非曲直很明显。6日,大连市监局直接定性,“反向抹零”属违法违规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涉事餐馆致歉,表示当日系统抹零操作不当。其实不必搬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中的具体规定,消费者凭借日常生活经验就能知道“反向抹零”不合理,商家心里也跟明镜似的。问题就在于,有多少消费者会选择为了几毛钱甚至几分钱和商家较真?又有多少消费者“懒得费这点口水”或避免“丢面子”选择睁只眼闭只眼?
相比“向上抹零”,“四舍五入”是一种更加含蓄、隐蔽的计价方式。如此前媒体报道的,精确到角计算,应收17.89元实收18.00元;精确到分计算,应收15.72元实收15.7元。看似买卖双方都有“舍”和“入”的可能,风险、利益对等,可以接受。就有较真的消费者算了笔账:“四舍”对4个数字有效,“五入”则对5个数字有效,商家占便宜的概率更高。如果再结合商家的定价策略,看清“四舍五入”计价方式更接近一场精算的比拼,不仅需要消费者有较真的态度,还要有较真的能力,敢于较真、善于较真。
事实上,当给出、找回一张张纸币、一枚枚硬币才能完成付款,变成按几个数字、扫一下码就能解决,我们对支付的感知在下降、花钱的痛感在下降。以至于现金支付时商家让利,数字支付时变相加价,支付工具的进步,反而变成一些商家的遮掩布。这不是“系统算法”或“系统自动升级”的问题,而是背后人的问题。丢了西瓜捡芝麻,聪明反被聪明误。
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不合理计价方式的行政监管是一方面,考虑到监管的拳头不可能随时随地出击,消费者较真、依法维权尤为重要。今年3月,福建省某餐饮店“反向抹零”多收了5毛钱被罚4148.41元,不可谓不重,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至今仍有商家一条道走到黑,跟消费者得过且过的处理方式不无关系。其实,为了几分钱去讨说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仅不“丢面子”,反而代表了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积极不苟且的担当。
较真的消费者多一点,理不直气也壮的商家就会少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