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将客户的1.10元打赏当成求救,报警后却发现是误会一场。日前,安徽六安一位外卖小哥的这出“乌龙”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从结果上看,这似乎“多此一举”,但过程却很合理。一方面,这个打赏数目实属少见。另一方面,为了不吵到孩子,点外卖的宝妈没开口说一句话,只是眨眼点头,这个细节也的确容易引人多虑。
事实上,这样的谨慎不仅不多余,反而还很有必要。正如这位小哥的回应:“万一是真的呢?”曾有郑州小伙接到一个订单称“这是我人生最后一顿饭”,选择报警后最终挽救了一名已吞食数十颗安眠药的男子。由此,“乌龙”和“生命”孰轻孰重,不辩自明。
有一种善良叫“虚惊一场”。对他人可能面临的险情,是多留一个心,还是事不关己,这关乎一个人的道德选择。对外卖员群体来说,这样的“宁滥勿缺”更难能可贵——送外卖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职业,为超出契约关系之事“停下”,有违商业逻辑,却很合乎道德逻辑:人的价值序列中,良心最重。
外卖小哥这一案例,也回应了人们对利他精神的呼唤。他们常常成为“正能量”的代名词,这固然跟社会接触面广的职业特点有关,但更关键的是,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承载了人们对“身边的陌生人”的道德期许,这不同样引人深思吗?(高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