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
激励是教育、管理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可以唤起员工的自信心、主动性,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则是正向激励的两种主要方式。笔者以为,对于劳模、员工等的奖励应该是精神重于物质。笔者作为老师,在工作感到老师工作压力较大,例如每天要批改作业、备案、处理班务,作为班主任还要与家长沟通、组织学生举办各类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学校安排的一些事务,在教育教学上有学生打分、同行打分、领导打分等评价样式评价老师工作,由于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学习压力,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其他行业同样存在着工作压力大、心理健康受影响的问题,员工非常渴望管理者为他们减压,对他们精神关怀,例如在五一、五四评选先进工作者、劳模,对他们进行大张旗鼓地表扬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加归属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和表扬,他们的自尊心就会提高,更是他们的心理加油站。
许多单位在逢年过节对员工的物质奖励很诱人,各级政府评选劳模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可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奖励的“物质”在许多员工看来是小菜一碟的。其实,按照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员工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最希望得到的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而不是低级需要。
其实,员工工作优秀,在当下的工作模式下虽然个人付出了很多、做出了很大贡献,可是事实求是地讲,并不完全是个人的功劳,工作成绩突出得益于整个团队的努力,虽然“集体项目”中有领军人物,但是不能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个人的努力,重奖个人对其他员工来说是不公平的。获得重奖的大多是来自一些有名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者,一些单位里的劳动者虽然也非常努力,但是因为单位效益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得到重奖——哪怕很少的物质奖励的机会都没有。重奖劳模拉大了单位之间差距,只会让更多的员工选择“孔雀东南飞”,农村到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使企事业单位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更加严重。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人的高贵不在于其显赫的身世、充裕的物质财富,而在于内在的思想。作为员工更注重的是精神意义上的尊重,而不是物质上的,不仅如此,他们更希望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而不是政府拿纳税人的钱重奖获得来的尊重。一个人受到尊重不是预设的,而更多的是来自他人发自内心的表达。尊重不是物质奖励出来的,而是用“给你一方沙漠,交回一片绿洲”的出色业绩,实现理想、体现价值,与此同时,感染身边的人以至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之风才会逐渐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