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2年11月07日 第A1版)
本报讯 “作为企业,我们有技术需求但研发能力有限,感谢工会的 ‘雪中送炭’,帮助我们及时对接高校技术,实现双赢。”日前,在威海高新区总工会技术对接签约仪式上,威海双丰物探、千舒达医疗等三家企业与山东大学 (威海)、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成功 “牵手”。其中,山东大学 (威海)为双丰物探研发的无线节点仪在产业化后预计效益收入将超过千万元,这令双丰物探公司负责人夏明威颇为感慨。
“技术对接转化”是威海高新区总工会力促职工全员创新,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缩影。
近年来,威海高新区总工会充分发挥一线产业工人力量,完成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12667项,创造经济效益近5.6亿元, “人人皆可创新、时时皆可创新、事事皆可创新”成为辖区内产业工人的共识和自觉行为,为高新区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培育创新 “沃土”。威海高新区总工会相继下发 《关于组织开展全市职工技术创新竞赛活动的意见》 《关于鼓励一线职工岗位创新的若干意见》 《高新区创新成果、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 《关于建立企业技术成果管理服务和技能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的通知》等,每两年选树一批区级工匠、职工创新明星、带徒名师,每人奖励1万元,每年命名一批区级创新工作室、示范工作室,分别给予2万元、5万元经费支持;每年评选一批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和合理化建议 “金点子”,均给予1000-3000元不等的奖励,充分激发了一线职工的创新潜能。
播撒创新 “雨露”。为帮助产业工人实现技能 “加持”,威海高新区总工会以工匠学院、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为依托,通过集中培训、车间培训、班组培训、定岗培训等“四级培训”体系,每年培训产业工人达42000余人次;在全区深入开展劳动竞赛,三年来推动136项重点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举办技能比武576场次,比武工种63个,参与职工达7.5万人次,帮助产业工人提升了素质、振奋了精神、增强了本领。
收获创新 “果实”。如今,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已经成为威海高新区很多企业的共识。日资企业华菱光电建立了A、B、C级技工技能人才体系,仅一年,就有56名职工成功 “升级”;光威复材企业全员创新参与率达95%,2021年,职工创新成果达200多项,获得专利40项,为企业创效2000多万元。近三年,威海高新区产业工人立足330家劳模 (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提出合理化建议和金点子35000多项,实现创新成果60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82项,在推动区域发展中辐射出了巨大的创新能量。 (夏丽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