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6|回复: 1

疼痛是种病 硬扛可不行

发表于 2022-11-10 10:45:0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美华

当疼痛来袭,您选择积极就诊还是忍一忍?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疾病。如何正确认识疼痛?有哪些常见的疼痛类型?怎样有效预防和应对疼痛?近日,多位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1_492_454_1794_1321.jpg
华琳作

疼痛是一种预警信号

疼痛是人体最直接、真切的感受之一。“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专家介绍,疼痛是人体的报警信号,例如正常人碰到发烫的水杯会马上缩手,这就是因为疼痛而产生的一种本能保护反应,它使人们避免了受伤的危险,但若长期疼痛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例,其疼痛涵盖了大部分神经病理疼痛的表现,例如刀割样疼痛、针刺样疼痛、麻木痛等,令人苦不堪言”。

“当前,我国疼痛患者超3亿人,且正以每年1000万-2000万的速度增长。”专家介绍,常见的疼痛有以下几类:

一为颈肩腰腿痛,在中老年常见疼痛中几乎占一半左右,公众熟知的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炎、肩周炎等一系列疼痛性疾病都属于此类。中老年人是颈肩腰腿痛类疾病的最大患病人群,在人体退行性病变-老化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颈肩腰腿痛问题。

二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例如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中老年人易患的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这类疾病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为癌性疼痛,这类疼痛治疗难度大、疼痛程度剧烈。

此外,头面部疼痛、肌肉软组织疼痛等也是常见的疼痛问题。

“如果按照时间划分,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专家介绍,前者为近期突发且持续时间较短,常常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后者持续反复时间长,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需要明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当急性疼痛出现时, 大家就诊的意识非常强烈。但是当遇到断断续续、或重或轻的慢性疼痛时,人们往往会忽视。在传统的观念中,忍耐是一种美德,这就导致很多老年人认为疼痛也应该忍耐,没有意识到会对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危害,这是需要引起公众关注的问题。”专家提醒,当疼痛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时,无论轻重都要积极就诊,“疼痛提示我们可能存在着很重、 很深的机体隐患,应在医生指导下对疼痛进行综合评估诊断,以明确原因及制定规范而有效的治疗方案”。

遵循医嘱规范治疗

近日,《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发布。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中老年人患有2种及以上常见疼痛,但拖延就医成为常态。报告显示,53.1%的中老年人拖延就医时间超过3天;67.5%的中老年人需要辗转至少两个科室就医。拖得越久,确诊越难。95.4%的中老年人就诊后,无法完全治愈;45.5%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仍受疼痛影响。

“疼痛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的关注,正确认识、及早管理和干预非常重要。”专家说,“各种病例告诉我们,不能等到遭受更大的痛苦后再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治疗,而应该把防治疾病的关口前移。例如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性神经疾病,目前已经有疫苗可以预防,这是先进而有效的防治理念。”

除了拖延就医,找不对科室也成为困扰一些疼痛患者的难题。“中老年朋友如果有疼痛的问题,应该及早地去疼痛科就诊,千万不要因为忍痛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专家强调,在治疗疼痛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嘱、规范治疗,“不要擅自停药,不要擅自加量,也不要擅自减药。”

疼痛时能否自行服用止疼药?

“千万不要,治疗疼痛的药物不少,不能自行随意用药,以免由于错误用药而导致疼痛被临时掩盖,延误病情甚至可能发生严重后果。如果疼痛不缓解且有加重趋势,应该及时到医院找医生就诊,尽早明确诊断。”专家分享了一位患者的故事---

一位老年患者在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平时身体状况较弱。一次小长假后老人得了带状疱疹,当地医生为他开了常见的镇痛药,由于效果不好,老人便擅自加大药量。殊不知该镇痛药和老人平时服用的抗凝药属于同一大类药物,虽然治疗作用不同,但是有相同的副作用---对胃肠黏膜有刺激和损害副作用。在连续错误用药四五天之后,老人不仅原本的疼痛没有得到控制,还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胃出血。

专家强调:“希望大家平时多了解一些疾病管理和预防的知识,正确认知、重视疼痛,及时规范诊疗,谨遵医嘱。” (据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10:46:04 | 查看全部
重视起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