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河南油田“十大杰出青年”、井楼油矿矿长王登辉
2006年7月从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2007年6月分配到河南油田井楼油矿,先后担任采油一队地质技术员、采油四队队长、井楼油矿副矿长,直至2011年1月担任井楼油矿矿长,从学校到生产一线,短短5年时间,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实现并超越着自我。
是什么让他的人生的道路如此平坦?有人说他机遇好,也有人说他有才干,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凭着对石油事业的热爱,刻苦勤奋,精管细理,兢兢业业干出来的。
他自己说,从踏入井楼油田这片热土的那天起,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出来。
他就是洋溢着青春和锐气的井楼油矿矿长王登辉。
从学校到石油一线,王登辉一刻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学习中提高,在工作中磨练,在实践中成长,在岗位上不断实现着自我超越。
2006年7月,王登辉从长江大学毕业了。怀着青春和梦想,他来到了井楼油矿采油四队11号计量站。谁知,刚上班没有多久,就让L1180井给他来了个“下马威”。那天,他给油井做工况时,压力表指针突然打了一圈,紧接着指针“啪啪”直响,王登辉一时不知所措,赶忙停抽油机。由于井内压力大,原油从盘根盒处喷出来,工况没做成,还溅了他满身油。他急三火四地喊来了站长,只见站长眨眼的工夫就安全有序地就完工况。站长语重心长地说:“登辉,要想干好工作,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才行啊!”
王登辉把站长的话牢牢刻在了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从此以后,《采油工》等书籍成了他随身携带的“宝贝”,有空就看。维修队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在书上看到的零件他一一去对照实物,遇到有创意的想法时就在纸上画下来。为了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从加盘根、换皮带、对冲程等一招一式学起,不仅学地面工艺流程、作业施工,而且学地下的井层连通。一次学不懂、十次,直到学透为止。
靠着这股子钻劲,王登辉如饥似渴地获取工作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扎实的基本功得到了组织和同事们的认可。2009年6月,王登辉走上了油矿副矿长的岗位。在职工们充满疑惑而又期待的目光中,他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扑下身子,把自己“泡”在单位里,一连好几天不回家,查资料,找数据,从宏观上了解全矿的生产状况;他和技术人员一起,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他深入现场,钻技术,看流程,虚心聆听老同志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解决生产难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王矿长善打敢拼,技术过硬,再难管理的油井在他面前都变得服服帖帖。”王登辉用工作实绩,赢得了职工们的认可和信服。
作为一名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的思维和现代管理能力,做一名永立时代潮头的管理者是王登辉矢志不渝的追求。
由于刻苦钻研,善于管理,组织上委以重任,2011年1月,王登辉担任了井楼油矿矿长。“既然组织把这个重任交给我,我就要把它管好,即使再辛苦,流再多的汗,我也不怕”。王登辉的心里憋足了劲。
井楼油矿经过20余年的开发,已进入开采中后期,自然递减加快,产量压力不断增大。面对严峻的生产形势,如何让老油区焕发青春,成了王登辉经常思索的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王登辉提出在全矿干部职工中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发动职工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生产难题。很快,一个个“金点子”如雨后春笋般飞来,大家竭尽所能,集思广益,为油矿的生产经营献计献策。采油五队地质技术员舒卫军提交的《异次皮带轮在机械调速生产的应用》建议实施后,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节省了操作时间,降低了作业频次,提高了油井产量。高级技师赵学良提出降回压生产工艺升级改造,项目实施后,降回压系统实现了连续24小时不间断运行。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全矿干部职工关注生产,参与生产的热情空前高涨,使生产中的难题不断得以破解,产量保持稳中有升。
“不仅要把产量提上去,还要把成本降下来,才能实现最佳效益。”在充分挖掘油井潜力的同时,王登辉还在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上潜心探索。他定期组织开展区块成本经济分析活动的同时,总结出一套成效显著的“三账一图”成本控制法:一口井一本经营管理账、一台设备一本成本消耗账、一人一本挖潜增效账;实行了“成本曲线图”制度,每月进行一次效益盈亏对比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对策,确保油井开发效益最大化。
艰苦的环境是成长的沃土,每当生产面临急难险重任务时,王登辉总是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他在创业奉献、拼搏超越中,不断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王登辉工作中始终坚持的信条: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关键时刻要冲得上,拿得下。面对油矿老井产量递减加快、新的产能接替不上等困难,王登辉不等不靠,他精心分析油藏特点,严细制定措施方案,做好与项目组、相关部门及兄弟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在面临急难险重任务时,他身先士卒,带领着突击队员,穿梭于各个井场,铺设管线、安装设备、抢上措施。
2010年7月17日12时30分,上游桐柏境内的水库泄洪,沙河水突然发狂,流速增加,河面不断扩展宽度,沿河岸边分布的4个计量站49口生产井全部被淹。王登辉心里明白,沙河水是流入汉江的,而汉江是上千万居民饮用水的来源,如果洪水涌上来,就会把污油池里的原油卷走,造成沙河河水污染。肩负着神圣的责任,王登辉把尽快恢复油井生产,不让一滴原油流入河流当成是对自己的严峻考验。于是他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果断启动防洪预案,对于地势较高的油井,观察水位,落实责任人。同时,安排站内职工,切断抽油井电源,倒好管线流程,组织站内职工迅速撤离,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为更好的起带头作用,白天,他与职工一起抢收污油,铺设井场,检查设备,经常一干就是7、8个小时;夜里,他就住到32号计量站,同职工一起跑井,随时掌握油井的生产动态。几天下来,王登辉的脸晒黑了,眼睛熬红了,胡须也长得很长,但是他的脸上却流淌着欣慰的笑容,因为在他和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把洪水和暴雨有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付出总有回报。王登辉以青春和赤诚履职尽责,赢得了组织和同事们的信任,换来了一颗颗甘甜的果实。在2007年井楼油矿油水井分析大赛和HSE 技能竞赛中,王登辉分别荣获了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并于2008年、2009年评为油田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标兵等荣誉称号。在今后的工作中,王登辉总认为自己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去尝试,他要把青春和精力放到工作中去,搏击风浪,勇破难关,迎接下一个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