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361|回复: 1

多重巧合之“雾” ——读蒋立波的诗《穿过大雾看望一位朋友》

发表于 2022-11-27 14:42: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崖丽娟

在优秀诗人名单中,蒋立波是我持续关注的一位。

蒋立波显然是一位对语言和情感表达有着天赋异禀的创作者和捕捉者,善于通过丰富的意象来传达思想情感,也善于用密实的字词来增强语言的内部压强,更善于精心构思、谋篇布局,将叙事、场景、观念等杂糅呈现。读《穿过大雾看望一位朋友》,马上就联想到蒋立波的另一部诗集名《迷雾与索引》,诗人似乎对“雾”情有独钟,诗中多重巧合如“雾”一般弥漫:碰巧出门时是雾天;碰巧探望的友人是诗人(虽不具名,熟悉的朋友能猜出探望的是诗人苏波);碰巧在友人家顺手翻阅的诗歌杂志上,看到另外一位诗友的《电梯之诗》(虽不具名,熟悉的朋友便也知道是诗人回地之作);碰巧这首诗中诗与现实情形有某种程度的类似……无疑,这诸多巧合奠定了一首好诗明亮的底色。表面上,看似写日常生活之诗,仔细品味,骨子里有着超现实的内涵表达。超现实是以意象“雾”来串联、拼贴、并置,并巧妙化用那首诗中诗(《电梯之诗》)的意象“诗”“电梯”“病痛”,使友人(诗人)之间的精神呼吸穿越现实和时空重重迷“雾”从而产生惺惺相惜的心灵同频共振。

在这里,“诗”成为超现实的充满美学意义的“知音学”:“我翻开一本杂志,看到一位朋友的名字,他的‘电梯之诗’,我仿佛听到了钢缆的吱嘎声,和轿厢剧烈的晃动,仿佛他也带着繁体的汉字,身体里那些无法被简化的雾,以及从昨天寄出的今天,从未来寄出的今天,来跟我们会合。”诗中反复出现的各种“雾”,显然不是气候学意义迷朦、轻柔、妙曼的雾,而是“另一场无法归纳也无法提炼的雾”,需要用警醒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携带记忆,跨越时空,“穿过异国的大雾”才能找到精神向度的语言去探讨、去深究、去破解“雾或霾的修辞学”,“直到大雾渐渐散去”。作者对诗人现实生存状态的思考描摹是通过隐晦的意象、跳跃的节奏、时空的交错等虚实烘托共同营造诗意而体现的,经过精心雕琢的语言修辞不是情感之泉的盲目奔涌,也不是炫耀技巧刻意为之,而是诗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变构真相的刀砍斧斫。

诗中有动有静,有音乐旋律,有场景转换,有联想冥思,有悲悯克制,相互在情绪流动中实现某种抵达,而抵达的途径是诗人用修辞爆发汉语无穷的力量,这独特、沉重的声音让我们为之震撼,也让我们为之迷恋。

你信吗?每个人每日都生活在多重迷“雾”之中。至于蒋立波诗中的大雾究竟隐喻了什么?不妨重温诗集《迷雾与索引》,继而翻阅新诗集《听力测试》,修为的境界停留在哪里,便在哪里参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29 11:30:25 | 查看全部
《穿过大雾看望一位朋友》,诗人用修辞爆发汉语无穷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