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江苏淮安市淮阴区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打好法律服务组合拳,积极助力农民工依法讨薪,接待农民工来法律咨询1844人次,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307件,涉案金额近335万元。
聚焦“服务关”,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按照“便捷化申请、专业化保障、集约化服务”的思路,以淮阴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为指导枢纽,探索形成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平台为骨干,公共法律服务点为基础的法律服务体系。开设“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窗口,组建劳动争议法律援助律师团,提供专业的咨询解答、争议调解、非诉化解、案件承办等服务,免费为农民工出具法律文书35份。组织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人民调解员开展就地过年惠民政策宣讲,发放“暖心留淮,安心在外”就地过年倡议书、送上法治春联,营造“就地过节”“线上团圆”的社会氛围。在高新区工业园、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地,开设“自助普法点”,摆放《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与务工群体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宣传册供群众阅读,并发放法律知识应知应会手册,有效预防犯罪风险,增强公众自我防范能力。针对就地过年农民工子女假期“看护难”问题,司法局联合妇联、教体局开设“冬日育苗”公益托管班,组织开展“爱法守法·平安自护”宣传活动,宣讲法律知识与安全常识。;
二、打破“壁垒关”,推动多元化解聚合力。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充分利用区一证通办综合服务平台,完成群众信息查询和审核,以“部门跑”代替“群众跑”,实现劳资纠纷申请法律援助“跑一地”;联合劳动监察部门、信访部门、法院等开展农民工讨薪集中接访活动,通过多部门联合“会诊”,强化工作合力,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困难群众,当场指导办理法律援助申请手续,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主张工伤赔偿等事项坚持“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解决”,使农民工讨薪有着落、维权有依靠。组织党员律师服务团,走入工地、乡村、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帮助用工单位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对存在欠薪苗头的企业及时提醒,源头化解欠薪纠纷。加强与人社部门、工会、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委的联系沟通,提前介入劳动纠纷处理,引导农民工依法维权,借力行政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力量帮助农民工讨薪维权。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现场联动化解、中期跟踪化解和后期合力化解的“三推送”机制,形成涉及农民工纠纷快速调处化解闭合链条。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本辖区各类用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开展全方位、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本地区各类矛盾纠纷,分析梳理纠纷隐患,对农民工欠薪讨薪矛盾纠纷信息逐一进行登记、调处。组织镇(街)人民调解队伍深入工地工厂,重点排查化解劳动用工、欠薪维权、房屋租赁等矛盾纠纷,增强留地留工意愿。1月份以来,已集中开展农民工讨薪、就地过年群体涉纷等各类专项排查化解行动4场次,排查各类纠纷达110次,调解成功率达到99.8%。
三、抓好“制度关”,强化法律援助“短平快”。在化解农民工劳资纠纷中推广“调解为主,诉讼为辅,援调结合”的新理念,支持受援人仲裁前、诉讼中调解、和解,高效化解劳动争议。建立法律顾问服务全覆盖网格,研发“法治体检”智能小程序“企业端”“个人端”,为农民工群体量身定制免费法律咨询卡,构建“群众点单、专人代办”的法律服务体系,实时接收企业及农民工在线提交的法律咨询,推动全周期法律服务“零跑智享”。深入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安薪过年”等专项活动,在散工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筑工地、火车站等地设立法律援助流动岗,精准对接农民工法律需求,开展针对一些数额小、案情简单的讨薪案件,引导农民工通过和解、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活动开展以来,已接待来访群众17批次326人,现场处理案件9件,发放宪法、民法典重点条款解析折页等在内的“法治红包”5000余份。
实行“全域通办”制度,严格落实“就近便利”原则,跨区域受理农民工讨薪的法律援助案件,群众办事距离更“短”。推行“主办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容缺受理制”,全面落实微笑服务,确保接待人员服务态度热情诚恳,实行电话预约、上门受理、特事特办等便民服务措施,对已结案的受援人进行电话回访,通过跟踪监督反馈优化援助办案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农民工获得感,群众办事更“平”和。以争创“品牌化”工作为突破口,简化审查手续,减少法律援助申请审批环节,办理时间缩短三分之一,让受援农民工“立等可取”,实现援助案件受理、指派、承办“无缝对接”,群众办事更“快”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