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242|回复: 1

吴永红:身体力行做接地气的研究

发表于 2022-12-23 20:52: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会下地、能与农民打交道,这是做我们这一行的基本功。”8月以来,连日最高温度接近40℃,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秭归实验站站长、研究员吴永红每周仍会到试验田“打卡”。
吴永红出生在江西省安福县最东边的一个小乡镇,距离井冈山八九十公里。从小听着红军革命故事、唱着革命歌曲长大,他一直梦想成为党组织的一员。工作后,吴永红成为秭归实验站站长,看到身边的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深受触动。去年6月,他郑重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吴永红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在农业生产中,农田中的农药、重金属与生活垃圾等物质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地下渗漏等方式进入水域,引发污染。”他告诉记者,与工业污染不同,农业面源污染更“狡猾”,具有随机性、广泛性、滞后性等特点,监测难度很大。一场雨后,监测结果就有可能不一样。这种污染带不仅仅会让湖泊水质恶化,还会改变土壤性质,造成土壤肥力、土壤健康和农产品产量下降。不知缘故的农户可能会继续加大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如何在不影响收成的前提下减少化肥使用?在吴永红看来,科研成果要为人民服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向土地、向土地上的农民要答案。近5年,吴永红带头深入全国22个主要稻区、770个采样点,调查稻田养分利用情况,与当地科技人员和农民沟通,倾听农业一线的需求、意见和建议。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永红和团队发现周丛生物似乎对碳氮磷有一定调控作用。“这些年我们针对全国稻田开展研究,不仅证明周丛生物可以影响碳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还深入阐明其影响因素和机制,量化了其对关键循环过程的贡献。”吴永红介绍,他还和同事们提出制作“周丛生物肥”的设想,并开展小规模的试制与应用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基本达到预设结果,周丛生物肥可以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排放。不过,量产和规模化应用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提高稳定性、降低人工制作成本将是我们下一步攻关的方向。”
“做接地气的研究”是吴永红进入土壤所后导师常对他说的一句话,现在也被他传授给团队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们。从耳濡目染党员模范的先进事迹,到身体力行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吴永红表示,“作为从事基层科研工作的党员,我更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开展创新研究,用自立自强的科技成果回报党和人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3 00:43:17 | 查看全部
试验田“打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