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工人技师、中石化劳模毕新忠用自己研发的“地面加注润滑油装置”再一次证明劳动的差异 “智慧型”劳动创造高价值
【现场写真】 ■顾永强 5月4日上午,笔者来到中石化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桩二区采油一队64-53井场采访,看到桩二区几名宣传工作人员正在拍摄“地面加注润滑油装置”视频,准备在全区推广。 游梁式抽油机是油田开采常用的抽油设备。抽油机尾轴承、中轴承更是抽油机故障的多发点,严重时会造成抽油机的翻机事故。一直以来,常用的保养方法靠人工加注润滑脂,需要2~3人配合,由一人拴安全带攀爬到中尾轴承位置,一手持黄油枪桶体,一手反复用力压下手柄给润滑点注油。因黄油枪容量较小,有时保养一个轴承需注油2~3次,工作效率低、操作难度大,高空作业安全隐患大,这一直是采油工们的一块心病。 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难题呢?如何从原来高空操作变成地面操作?如何实现在不停机的情况下操作?如何从多人配合操作变成一人操作?采油工们的心病,同时也成了工人技师、中石化劳模毕新忠反复思考、琢磨、推论的问题。毕新忠决定突破以前的思路,独辟蹊径,带领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集聚全员“头脑风暴”,经过反复试验,形成了通过从地面给抽油机各润滑点加注润滑油的思路,采用“加一点、多一点”的创新思维,成功研制出了“地面加注润滑油装置”。 装置由“地面脚踏注油器”和“注油管线”两大部分组成,注油管线与各润滑点连接并固定在抽油机上,只要脚踩“地面脚踏注油器”就轻松搞定,从而使原来由高空、2~3人配合操作变为1个人简单地面操作,使职工从“高、难、险、重复”的高空作业中解放出来,加工1套装置成本只有100多元。 创新工作室成员、毕新忠的徒弟张和伟告诉笔者,以往抽油机中尾轴承注油润滑操作时必须停机操作,一般停井时间在20~30分钟,使用该装置后不需停机,操作人员可根据抽油机各部位润滑状况,随时进行保养。全队推广后一年可减少停井产量损失60吨,取得经济效益24万元,大大提高了操作安全性和工作效率,有效地提高了保养质量,延长轴承乃至抽油机的使用寿命。此外还能避免保养停井引起出砂、油稠造成的躺井事故,可谓一举多得。 “这项发明完全是被‘逼’出来的!”毕新忠说,“现在产量任务重,人员紧张,用原来的办法保养抽油机不但影响原油产量、保养质量差,而且配合操作费时费力还不安全。‘地面加注润滑油装置’,以安全、便捷、可靠的性能赢得了采油工的认同。这说明,提高劳动价值必须靠智慧、靠脑子。靠抡大锤、管钳干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毕新忠目光坚定地说。 笔者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亿万企业职工开始了从体力型、数量型向智慧型、集成型转型,开创了“智慧型劳动”的新时代。从上面的案例中看到,毕新忠和他创新团队的成功是敢于突破框框、独辟蹊径、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结果,是充满智慧的劳动让复杂的难题变得举重若轻。 现在,有不少员工或许对按部就班的劳动司空见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着平凡的工作,而没有去想到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原创性”工作,开创“智慧型”劳动,刚参加工作时的豪情已被平凡而重复的劳动消磨得荡然无存,激情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消失殆尽。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说没有付出劳动,也不能说不劳累,更不能说这样的劳动没有意义,可就是因为所付出的劳动缺少创造性,所以,才使所有付出缺少些许色彩而乏善可陈。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久而久之,这样的人生也会因缺少了精彩而变得毫无生机和乐趣。 其实,每一个劳动者都是智慧人,如果说原始人,体力比智力重要,那么,如今知识则比体力重要,智慧比汗水重要。创造性劳动、智慧型劳动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 中石化劳模毕新忠正在讲解新老注油枪性能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