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92|回复: 4

雷锋"墙内开花墙外香":巴西人称其是精神领袖

发表于 2008-3-13 23:07: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3月5日“学雷锋日”前夕,重庆市各福利院因“实在应接不暇”而采取“统一行动”——原则上婉拒“一日雷锋”

  ●社会福利院:形式基本一样,送东西、参观、聊天,“可他们和老人们根本聊不到一块。”“平日常来更暖心!”

  ●儿童福利院:孩子们需要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环境,过度的关心或瞬间的接触均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环卫工人:与其让孩子们专门在这一天跑上街来劳动,还不如让学校多教育教育孩子,平时注意保持卫生更好。

  “婆婆,我帮你提东西吧!”“不用了,谢谢你。”3月5日这天,以上的对话无数次在重庆南坪新世纪超市门口出现。当日,27名重邮生物信息学院的大学生到街上学雷锋,帮市民提东西,一个小时仅一市民接受帮助。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学雷锋日”的当天中午,5名大学生为了“学雷锋”给老人让座,专门到重庆沙坪坝区汉渝路464路公交车起点站上车,每人“占领”一个座位,然后急切地等待着老人或孕妇上车。记者在天星桥车站看到,一名提着塑料袋、满头白发的婆婆上了车,5名学生同时起立,“婆婆坐这儿!”车子继续前进,几名学生轮番让座,让完座后又开始四处“卡位”占住座位,然后再让座。“我让了三次!嘿嘿!”一趟下来,身手最为敏捷的陈彬排在让座的第一名。

    “改日再来怎么样?”

  在3月5日“学雷锋日”前夕,重庆市各福利院均采取统一“行动”:原则上对“一日雷锋”委婉拒绝。

  每年3月5日这天,到福利院、孤儿院“学雷锋、做好事”的单位一批接一批,大大超过福利院的接待能力。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办公室主任范后余告诉记者,单位电话预约学雷锋日来慰问老人们的,一天就有十几家,实在应接不暇。

  “一日雷锋”不仅活跃在福利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在重庆市区的街头也随处可见:各个单位组织的义诊、免费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活动,各式各样学雷锋的大红标语、口号随处可见。

  重庆沙坪坝区社会福利院的刘戈表示,由于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学雷锋日来的志愿者,只能安排他们打扫清洁卫生、陪老人聊天、给老人表演节目等。以至闹出笑话:一天内有三批志愿者要来打扫清洁卫生。

  本来院里有专人保洁,无需再扫,但考虑到志愿者的热情和积极性,院方专门吩咐清洁工,在志愿者来的前一天,停止清扫,“留点垃圾”。

  据范后余介绍,今年虽然婉拒大部分“一日雷锋”,但当日还是有4批中小学生,吵吵闹闹地来学了雷锋。

  范后余说,人家来了也不可能不让进吧,学生们东走走西看看,形式基本一样:送东西、参观、聊天,“可他们和老人们聊天根本聊不到一块。”沙坪坝区社会福利院的徐大爷就说,“平日常来更暖心!”

  重庆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王亮告诉记者,前几日,有多所学校要求学雷锋日来看望孩子们,但都被婉拒了。“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需要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环境,过度的关心或瞬间的接触均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一名环卫工人在学生离开后这样告诉记者,虽然学生们帮助他们劳动的行为让他很感动,但是其实也“没有必要”。“那么小的学生,一下子涌上来,工具不够用不说,还要看着孩子,与其让孩子们专门在这一天跑上街来,还不如让学校多教育教育孩子,平时注意保持卫生更好。”

    是谁把我们变成“一日雷锋”?

  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小胡认为,学雷锋不应该仅仅限定在哪一天,而贵在“真学”、贵在持之以恒。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重庆市某大学老师评价“一日雷锋”现象,是一场“冠冕堂皇的政治秀”,出现这种现象,“完全是形式主义泛滥的结果”。

  他认为,现在的“雷锋精神”经过上一辈人的拔高和提升,已经被神化。民众对雷锋精神的曲解让“雷锋日”沦为呼之即应的“全民表演”,学习雷锋的行为基本被模式化和固定化了。

  同时,“学习雷锋”被搞成了某些政治运动的工具和标杆,“仿佛在这一天不学雷锋,就不是好人了!”偏偏在雷锋日里学雷锋,无非是想展示自己的雷锋精神,“可这绝对不是,也不应当是雷锋精神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正是因为对雷锋精神本意的曲解,促使人们走上街头,变为不是雷锋的“一日雷锋”。在重庆464路公交车上享受到大学生让座“待遇”的许大爷告诉记者,几个年轻人的举动让他有些诧异,但他们能专门花时间到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精神还是很可嘉的。一些市民则表示,这些学生的做法显得“作秀”的痕迹太重,让人觉得有些不太舒服。

  此间社会学家杨尚鸿则认为,几名学生的做法带有“公益性的广告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提醒和刺激,但做法显得过于极端,不值得提倡。

    雷锋事迹知多少?

  “雷锋是东北人!”

  “雷锋是红军战士!”

  “雷锋纪念日是3月12日,我记得很清楚。”

  以上是记者3月10日在重庆市区街头询问市民关于雷锋的相关问题得到的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据该市2007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重庆六成小学生不知道雷锋!竟然还有小学生认为,“雷锋是元朝人”,“是一位服务特别好的售货员”!等等,不一而足。

  记者在街头站立的10分钟内,共询问了27位市民,只有9位市民准确地回答出了雷锋纪念日的具体日期。

  然而,就是这样的我们,竟在3月5日都变成了“雷锋”,不禁让人想问一句,我们到底对雷锋理解多少?对雷锋精神的实质又明白了多少?

  雷锋本来生动而平凡的平民形象,日渐被幻化为英雄乃至伟人,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并距普通人的生活渐行渐远。最终,“学雷锋”也成了落实和响应组织或领导号召与指令的程序化的“应景仪式”。

  在“一日雷锋”泛滥之时,有多少人是真正的雷锋?当成年人带着孩子们在学习雷锋的“作秀”里沾沾自喜的时候,其实是在误导我们的后辈。这不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而是国人对雷锋精神的曲解和遗忘。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些市民这样向记者感叹!

    期待日日有雷锋

  在国人无意中疏远雷锋的时候,雷锋却“墙内开花墙外香”——美国专门成立了“学雷锋研究会”,西点军校的大厅里悬挂着五位“英雄像”,首位就是雷锋。巴西人说:雷锋是精神领袖。

  而我们,只有到3月5日,才会想起雷锋,这正常吗?

  重庆邮电大学学生联合会副主席柳佳玥认为,不管是不是学雷锋日,作为一个知识性群体,大学生每时每刻更应该起到表率作用,毕竟学习雷锋不是一个简单符号。

  大多数有一定年龄的人或许都还记得,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雷锋活动,至今已整整45年。雷锋这个名字,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他所代表的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精神,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在这个偶像纷纷走下神坛的时代,被神化的雷锋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重庆市教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能否记得住雷锋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雷锋精神所体现的无私、关爱、理解和奉献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他说,“学雷锋”最重要的是不能忘了雷锋精神。我们不需要“一日雷锋”,我们不需要作秀的“雷锋”,我们要的是雷锋精神深入人心,要的是街头巷尾日日都有“活雷锋”!(李国 张延)

工人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00:28:5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9 09:26:30 | 查看全部
雷锋精神不能丢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9 20:55:07 | 查看全部
雷锋精神不能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4 22:41:19 | 查看全部
形式主义害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