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时期劳动价值的变化
赵旭东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光荣”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当今社会许多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却感觉“低人一等”, 这似乎削弱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其实在知识刷新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劳动、资本、技术纠缠在一起,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劳动的形式与内容正在被重新塑造,对劳动者的要求和劳动价值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作环境还处在简陋艰苦的阶段,大部分劳动者都需要通过体力劳动进行生产和工作,对优秀劳动者的评优是在岗位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为标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掏粪工人时传祥等就是当时的杰出代表。
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经济大潮发挥聪明才智,做出了突出贡献, 偏重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往往成为劳模的候选对象。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无私奉献”精神仍然提倡,但已不是衡量劳动价值的唯一指标,“科技创新”、“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了人们评价的首要条件。
全国双百人物许振超,在平凡的吊车岗位上刷新了多项集装箱作业世界纪录,他说:“在工作中只要稍稍动脑筋就可以把工作干好,那我为什么不把它干得更好呢?”中国数控技术应用专家李斌,刚入厂时只是一个技校毕业生,但他却通过自身努力为企业创效几千万元。蓝球明星姚明通过不懈努力,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声誉。广州人大代表,清洁工贺翕云说过,社会发展得太快了,电脑什么的我就一点也不懂,不学习就跟不上了。
从王进喜到姚明,从时传祥到许振超,在不同时代劳模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劳动价值观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来自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人们对工作更讲究效率,更讲究技术的要求决定的。只重无私奉献精神,忽视科技创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新时期的劳动者不仅要爱岗敬业、坚守职业道德,还要勇于创新、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得到更多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