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1|回复: 0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发表于 2023-1-20 19:49:1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成为新市民。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提升城镇化质量、释放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让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有利于稳定城市产业工人队伍,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支撑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会带动住房、教育、养老、医疗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有望从消费与投资两个方面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近10年来,我国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2022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占比达到90.9%,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里无忧打拼、安心奋斗。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体现出新的特点,正转向质量提升阶段。“进城”的意义,不仅是一人闯天下,找到谋生的门路,而是希望阖家进城生活,权益更有保障。面对现实的迫切需求,要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下”。近年来,我国城市落户门槛继续降低,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宽。想进“进得来”,还要让他们“留得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的户籍变化。今后应继续畅通传统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渠道,并将户籍制度改革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机制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经常居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让新市民也能享有同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让转移人口“有发展”“能融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不只是生活空间的转移、户籍身份的转化,也是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转变,要让他们看到在城市生活长久的希望,增强在城市的价值感、归属感。为此,需要大力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技能培训,强化人文关怀,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社会参与水平。与此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需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张桂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