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4|回复: 0

用好科学场馆解决“三点半”难题

发表于 2023-1-20 19:58: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北京市有很多优质资源,比如科技馆、文化馆、历史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我觉得这些资源可以利用起来,丰富同学们下午三点半之后的生活。”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市两会上,李永乐委员的提案,为解决“三点半”难题提供了一个好思路。

所谓“三点半”难题,是指孩子放学与家长下班存在“时间差”。特别是对于一些下班晚、通勤远又无人帮衬的双职工家庭来说,准点接回孩子、安排课后时间,确实是每个工作日都要面对的现实困扰。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大量不规范的辅导班、托管班销声匿迹,而大多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还没有跟上趟,“孩子去哪儿”的矛盾仍然突出。着眼于此,这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又身兼科普“网红”身份的委员,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打开思路想办法,颇有建设性。

同时,这一思路也饱含双赢智慧。若真能落地实现,不失为各大科学文化场馆的一条突围之路。这些年来,各类场馆都在主动求变,有的开放夜场,为城市点亮文化灯盏;有的发力文创,以萌态可掬或高雅精致出圈;还有的推出精品专题展,吸引公众争相“打卡”文化地标。但着眼现实,北京科普教育基地数量虽多,却有些“冷热不均”,家长常带孩子去的多是大型的科技馆、天文馆,一些中小型科学文化场馆哪怕周末也少有人问津。从这个角度看,为“三点半”提供另一种打开方式,又何尝不是科学文化场馆亲近公众的捷径?期待在中小学校与科学文化场馆的跨界联动中,碰撞出精彩火花。

“思路一变天地宽”。破解“三点半”难题,学校与家庭能够调动的资源有限,如若只局限于此破题求解,那么能探的路子少不说,相关各方也会承压较大。可如果将目光放到社区乃至社会,就大不一样了。在美国,课后教育服务被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形成了“教育部门为主导、社区为载体、家长配合”的模式;日本的“放学后儿童计划”,遵循“国家主导、都道府县推进、市町村主体、学校与教师配合、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养育孩子从来就不只是家事,也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大事,唯有更多方面动起来,共同参与、各自分担,才能寻找到最优解。

今天的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在丰富充实的“三点半后”生活里,那些鲜活的知识、切身的体验,终将积淀为深厚沃土,帮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拔节生长。(胡宇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