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457|回复: 1

诗情都为饮茶多 ——读李明的《斗茶录》

发表于 2023-2-4 11:53: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邓勤

自古诗家多茶客,诗情都为饮茶多。茶与诗的“联姻”,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现象。诗人卢仝嗜茶如命,又擅煮茶。其名篇《七碗茶》把饮茶之妙写得淋漓尽致,堪为千古绝唱。

茶文化研究者李明认为,茶诗写作同样面对为什么写、怎么写等问题。就技巧而言,限韵、用典、化(借)用前人诗句等是常规手段。茶诗可以记录时代时事。当然,诗歌和历史并不能等量齐观,必须明白两者界限,才能更好地“诗史互证”。和其他诗歌素材类似,茶诗写得如何与作诗者的才华息息相关。

李明最新出版的《斗茶录》以民国时期名家的茶诗往来为线索,展示了在战争背景下民国文人的生活及创作日常,涉及西南联大等大学西迁、茶厂初建及发展以及茶专业的大学建制等重要内容。作者以茶入手,以茶诗创作的交集为骨架,铺就了动荡时期的历史画卷。

《斗茶录》由相互独立又有一定关联的斗茶诗、普洱茶、采茶辞、湄江吟和煮茗图五个部分组成。以《斗茶诗》为例,这部分所述茶事始于1939年成都雅集,参与聚会者既是友朋又是才子,即席赋诗,相互之间叠韵唱和,汇集成规模庞大的斗茶诗。柳亚子、郭沫若、董必武所作斗茶诗与雅集没有直接关系,却也是人际关系和抗战底色的真实反映。上述五个部分将茶诗解读、文化阐释、人际交往融为一体,形成诗中有茶、茶中有诗、以诗观史、以史观人的路径,呈现别样文化风景、交往图景和人物侧影。这些茶诗涉及云、贵、川、渝、沪,或是产区,或是销区,可见该书也是对现实中茶产业的一种观照。

李明表示,民国茶诗与茶事大略有如下几种关系:其一,记录实际发生之茶事,如成都雅集喝峨眉茶、巴岳山采新茶、贵州湄潭试新茶;其二,借用涉茶典故,如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尤其常见;第三,用茶字韵。茶诗涉及某种茶类,不能以字面是否提到该茶为唯一依据。有些茶诗出现某个茶名却另有实指,有些茶诗没有直接提到某种茶,但有真实的历史场景和人际交往作支撑。总体上,茶事隐藏于真实的人际关系和雅集诗会之中,茶诗只是承载形式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9 16:50:59 | 查看全部
《斗茶录》,茶与诗的“联姻”,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