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54|回复: 0

[原创] 不能让“封口费”封住良知

发表于 2011-5-21 21:45: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不能让“封口费”封住良知

4月26日,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区桂发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事故发生后,该矿瞒报事故,封闭事故现场并转移遇难者尸体。为掩盖事实真相,无良矿主还竟然勾结当地公安部门出具假证明异地焚尸,对于死者家属和知情者,不惜重金采用“封口费”的方式进行封口,其良知其良心之泯灭之丧失让人为之愤怒。
“封口费”事件在安全生产事故中的发生已屡见不鲜,早些年山西某地矿难事故因封口费而导致一批媒体记者和主管官员落马,其前赴后继之势让人不得不佩服金钱诱惑力之大。
“封口费”在中国的出现是中国法治社会进程的一个悲剧,之所以说是悲剧,是因为在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一切与法律背道而驰的行为如果受到社会的监督,受到法律的约束,受到法律的制裁,就不会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铤而走险。而在我国,钻法律空子,钻制度空子,钻监管空子早已司空见惯,不择手段逃避法律制裁似乎成为每一个违法者的首选。而在其中扮演正义与良知角色的管理部门,本应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捍卫正义,然而却被违法者用金钱或美女所打倒,或三缄其口,或成为帮凶,使正义之神黯然失色。
“封口费”封住的是人性的良知。作为正义捍卫者的管理部门,“封口费”本不应成为击倒自己的糖衣炮弹,但由于自身免疫力的下降,立场的蜕变,将良知和良心抛于九霄云外,根本不把民众的生死放在心上,一些肇事者在“封口费”达不到目的后就另辟蹊径,用更加“委婉”更加“人性化”的手法去实现目的,从而使人的良知在事故中泯灭。
“封口费”封住了人们心中的正义。本来事故已经触犯了法律,法律应还受害者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但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继续自己的“事业”,那些无良矿主不惜重金轮番轰炸,不惜重金遍地开花,将诱饵做得让人垂涎三尺。其实在每次的事故之后,人们都盼望着法律能主持公道,可在每次查出的事故背后,却往往隐藏着许多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涉及到一些监管机构,有的地方政府还为其掩饰,使得事故更加扑朔迷离,以至于人们在听到事故发生后不由自主地会一声长叹,这就让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那么神圣,法律之剑不那么高挺。
“封口费”封住的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底线。无论是如何形式的“封口费”,其目的人所共知,都是希望违法者能逃过一劫。其实当那些无良的矿主和主管部门在瞒报事件时,他们的道德底线早已溃坝,他们应有的人性已在金钱面前化为云烟,他们之所以相互包庇沆瀣一气,除了共同的利益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就是能够长期合作下去,如此互惠互利的条件是双方都不愿失去的,所以他们宁可背上骂名也不惜为对方掩盖事实真相。
之所以说“封口费”的功效在事故中显得那样重要,是由于法律对他们量刑太轻的缘故。再一个原因就是双方都未能将人的生命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去捍卫。南非是世界上矿业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南非的矿难事故却以每年3%的速度下降,原因就是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对于安全生产不达标的企业,主管部门坚决不予批准开矿,对于出现安全事故的企业除了重罚判刑外,另一个的方式就是让其彻底远离这一行业。所以说在南非根本没有“封口费”一说,“封口费”的闹剧能在我国频频上演,除了主管部门腐败之外,另一原因就是安全生产监督机制的缺失。只有多方齐抓共管,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利益共同链,“封口费”才不会封住我们的口,我们也才能理直气壮地为罹难者伸张正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