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问远
甘肃秦腔历史久远,目前明确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甘肃秦腔艺人,创造了独特的演出艺术,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
从地域而言,甘肃秦腔有东中南三路,形成了以庆阳、平凉为中心的“东路”,以天水、陇南为中心的“南路”,以兰州为中心的“中路”的秦腔流派。其中,“中路”是甘肃秦腔流派的代表,以兰州为中心,秦腔艺人们“创造了以讲究功架(兰州人称为‘架架儿’)的雕塑感和造型美为主体的表演程式、动作、技巧以及脸谱和服饰装扮,形成了粗犷激越、古朴浑厚又干散硬扎的艺术风格。”
陈岚的《秦腔欣赏》一书,既有专业高度,又立足于普通民众的视野,告诉我们如何欣赏秦腔,感受中国戏曲艺术之美。陈岚长期从事戏曲艺术工作,尤其是秦腔艺术。1993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后分配到兰州市秦剧团工作,为三级舞台技师。2007年调入“中国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工作。从秦腔博物馆筹备到隆重开馆,负责馆里的六个展厅内容陈展,文物征集,馆藏文物的登记造册,挖掘抢救秦腔剧目等日常业务工作。
十余年来,在工作之余专心进行戏剧学研究和评论工作,在报刊杂志媒体发表多部论文。其中发表于2008年《中国戏剧》及《中国文化报》上的《藏在深山人未识——关于古老剧种“麻布戏”调查报告》一文引起国内文化界关注。2016年,首次考证出秦腔传统剧目现存2335出,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另外,对兰州曲子戏的研究亦取得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于2017年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被甘肃省艺术研究所特聘参与“甘肃省戏曲文献工程”的编写工作。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条血脉,又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中国戏曲是中国的特产,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呈现出瑰丽的艺术色彩,历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有人曾说过:“戏曲之于中国人,好比运动之于英国人,或斗牛之于西班牙人。”戏曲曾经是中国人的“盛世元音”,是中国人的第一娱乐。它曾与希腊悲剧、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但它又极年轻,至今仍保持着近33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欣赏中国艺术之美,感受它们舞台上所焕发的艺术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