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8|回复: 0

不必把专家建议“一砖拍死”

发表于 2023-2-15 15:36: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不必把专家建议“一砖拍死”

“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专家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评论区里更是吐槽一片。

为何专家一开口就有网友“拍砖”?一则,专家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内都是行家,在一些问题上的见识未必就那么高明。二则,确有些专家下结论过于粗线条,未展示深入调查,又没有共情当事人,显得“站着说话不腰疼”。三则,网络传播青睐“语不惊人死不休”,大量自媒体故意淡化前后语境、分析过程,只截取最有噱头的只言片语大肆传播,很多被拱上热搜的所谓“离大谱”的建议,其实与专家本人的原意相去甚远。

专家有权发声,公众有权质疑,关键是就事论事、就理论理,不能“一砖拍死”。排除炒作干扰,应当看到,术业有专攻,任何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知识门槛,在具体领域,乃至大量公共议题的讨论中,其实非常需要专业人士来释疑解惑、厘清细节,帮助大家加以理解、进行判断。同时更应当看到,专家说话最需要确保的是专业性,而不是考虑“中不中听”,一些意见建议未必就和大众当下的认知合拍,也不可能符合所有群体的心意。有些提法一时看来不太现实,但可能是结合行业前沿进行的一种趋势预测;有些建议乍听很不顺耳,但可能是权衡多方利弊后提供的一种解题思路。对此,公众也应抱持包容姿态,辩证看待、静心思考,不要动不动就“喊打喊杀”,舆论环境过于严苛,反而不利于严谨客观、理性思辨的声音生长。

当然,专家建议屡上热搜背后,也蕴含着公众对专家“好好说话”的期待。在公共场合以专家名义发声,要言之有理有据,也要有心有情。身处网络时代,言论空间空前广阔,情绪影响随之放大,如果总是抱着“我说我的,爱听不听”的思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也容易引发无谓争议,造成公众注意力的失焦。这就需要专家们找到专业知识与公众需求的接近点,尽可能准确通俗地表达,消除信息上的不对称。对那些争议多、分歧大的话题,更得多换位思考,多一些务实的办法,营造起理性探讨的氛围。

“专家建议”不是单方面的观点输出,无论是站在意见广场中心的发言者,还是网上网下千千万万的倾听者,互相尊重、彼此理解,才能成就促进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关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