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笨鸟先飞”是一句流行了很久的谚语,这说明“笨人”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只不过需要“先飞”而已,是一种励志的说法。
几乎没有人会主动承认自己是笨人,大家都默认自己很聪明,即便是有时候不小心做了“笨”事,也欲盖弥彰,极力掩饰,生怕被别人看了去,小看了自己,大家心照不宣,似乎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聪明人的标签,这成了当下一种“流行病”,延续在社会的很多角落;其实,笨与聪明,只是一种心态,或是一厢情愿地以为,没有特别规范的标准,做人反倒是笨一些为好。
我原来上班的地方是一个叫磁窑的小镇,小镇因古时有官窑而得名,京沪铁路穿镇而过,我每天都要穿过铁路下的涵洞到路东边的单位上班,当地人习惯叫涵洞为桥洞子,桥洞子为拱形,并不宽大,但做工极其考究,墙面连同拱顶都抹了水泥,平面洁净平整,摸上去像镜面一样光滑,手感非常好,且颜色灰亮,质地坚硬,像钢铁铸成的一般,连细小的裂痕也不曾有,而进出涵洞的两个端口的勾缝,也是极其考究,勾抹的非常仔细,线条流畅,绝无裂痕,连地面也是光亮平整,整个桥洞子看起来像一件艺术品,很难想象这个桥洞子已经存在八十多年了,能历经近百年,如此完好,很是奇怪;听当地人讲,这个桥洞是三十年代初外国人修建的,已经有八九十年了,当时修建桥洞时用的是最“笨”的方法,最后老人还不忘强调了一句:他们是“笨人”。
我无语。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麦子都是手工收割的,邻家的大婶每次都会割的比别人快,别人纳闷时,她解释:开镰后就不起腰了,一陇间不曾歇息或观望。最后笑笑:我是个笨人。
我对笨人这个称谓有了更本质的理解。
现在,身边的聪明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善于走捷径,善于投机,更善于表演和配合,察言观色到炉火纯青,承上启下的圆滑也是无懈可击,奇怪的是他们看起来似乎都“成功”了,拥有了自己想要的权利或是地位,甚至能呼风唤雨、我行我素;即便如此,那些聪明人还在一次次的利用着笨人的“无知”和善良,而使得聪明人和笨人变得两极分化。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还是自己根本还没有适应社会的变化,亦或是自己变笨了。
可能我是一个笨人,有些事情还不能理解。
有一位著名作家到北大演讲,他讲到了聪明人与笨人的区别,讲到到了当前许多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以及聪明人是如何让这个社会变得复杂和不可捉摸,我很欣慰在我们最高级别的文化氛围里,对聪明与笨的理解并没有社会化,更没有极端地理解为狭义的所谓“成功”。
笨的方式也许能成就百年大业。
小区的周围陆续建起了许多大楼,跟着是道路、花园和绿化,但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许多的异样,小区的地面坑洼不平,尽是石子,大路开裂,常常修补,一下雨就无法出门,而自家的楼顶也是常常漏雨,墙面裂缝,类似的例子信手拈来,举不胜举,这几年我们真是尝尽了“聪明人”带来的苦果;倒是乡下自建的房屋,冬暖夏凉,少有质量问题,究其原因,乡下的多是“笨人”,不曾有偷工减料的聪明。
看起来,“聪明”有时候可能会误事,危言耸听一些,长期传承下去可能会误大事,甚至是害了自己,自以为聪明并非是什么好事,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不足以倡导的。
也许,做一个笨人挺好,如今大家都很聪明,做个笨人倒显得弥足珍贵了,毕竟社会的发展还是需要笨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