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为“绿色职业”注入更多确定性
听过“双碳”目标,那你听过“绿色职业”吗?
新职业,源于社会发展新变化。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这正悄然加快改变能源与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得一批“绿色职业”应运而生。前段时间,人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在2015年版将127个职业标识为绿色职业的基础上,对134个绿色职业进行了标识。近日,媒体对新收录的碳汇交易师、碳排放管理员、再生物资回收挑选工进行了探访——到海洋养殖基地不买鱼虾,而为“买碳”;引导企业排水、排气、废物处理符合当地环保各项标准,制作产能优化的方案;废旧物资回收实现一键下单、“码”上就办……这些绿色职业都具有环保、低碳、循环特征,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绿色职业,前景可期。自2020年我国向世界郑重作出“双碳”承诺,到绿色职业成为新就业领域重点,绿色职业受关注度持续升温。而由于“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覆盖面广、战线长等特点,人才供给无法满足激增的人才需求。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万—100万名。目前的相关从业者仅为10万名左右,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因此,绿色职业不失为带动年轻人就业的新赛道。对求职者来说,在行业发展早期入局,还能减少竞争压力,取得先发优势。
增强绿色职业吸引力,当前最重要的是给新职业注入更多确定性。前一阵子,“碳排放管理师(专业)技能证书”以及相关培训课程很火爆,考生付费后培训机构就杳无音讯。究其原因,还是“碳排放管理员”的职业建设体系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并未公布其职业准入资质标准,也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新职业相关标准的缺乏,不仅让不良培训机构钻了空子,也可能让准备入行的年轻人容易产生迷茫。
研究机构调研发现,“碳圈”从业人员显示出“哑铃结构”的断层状态,企业苦于现有从业者技能不足、中等经验人才短时难以补充,求职者却又多反映出入行无门的情况,一边是“求贤若渴”,另一边却“求职无门”。错位背后,是绿色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再加上其往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又没有过往经验作参考,求职者没有精进方向,有经验的入职者也担心被替代。看不清脚下的路时,踟蹰不前就在所难免。
完善绿色职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系统性的人才队伍建设,是现阶段增强绿色职业吸引力的重中之重。(维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