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单旭泽
胡老师是一名党龄40年的老党员。她曾经是一名小学乡村教师,后来调入河南油田后成为一名研究所档案管理员。退休后安然住在浙江老家,乡亲们见了她,依然要尊一声“胡老师”。而她常常摆摆手:“我都退休了,早都不当老师了,喊名字吧。”
“那怎么行,您是我一辈子的老师,是您教我像雷锋一样做事做人,我的企业才会越来越好。”胡老师住的山西村里,有80%的人曾经都是她的学生。30多年的教龄,她已经桃李满天下,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干事创业。
“雷锋要是还活着,就能和我一样,看到如今祖国繁荣的样子。”这是胡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她和雷锋是同龄人,今年83岁。
60年前,胡老师在广播里第一次知道了“雷锋”的名字。听到广播里雷锋的故事,看到报纸上毛泽东为雷锋同志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的故事感动着胡老师。
后来,胡老师成为了当地学校里的年轻女教师。作为班主任,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她最看重的一堂课。在课堂上,胡老师把雷锋精神一点一滴渗透进每一名学生的心里——“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的助人精神,“永做革命的螺丝钉”的敬业态度;“不受百炼,难以成钢”的刻苦品质,“生活好来别忘本”的朴素作风……
当时的胡老师既要教学,又要种田,还要负责仨孩子的学习生活,每天都是忙忙碌碌,脚下生风。即使这样,每每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她依然会伸出温暖的双手。她班里有个学生家境贫寒,父母都不在身边。当时,正值冬季,他的脚上长满了冻疮,无法走路上学。胡老师得知后,毅然每天去他家背他到学校,风雨无阻,一背就是四季。
2018年金秋,胡老师曾经教过的学生召开同学会,专门把她请去现场。一群年过半百的学生,和一头银发的老教师,回忆起当年曾经受到的帮助、一起帮助同学的画面,个个都满含热泪。那个当年的淘气男同学,如今已是县里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深情地说:“我永远记得胡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雷锋日记,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完全在于胡老师当年在我心中种了一颗爱心的种子,这些年我坚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的助人精神,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助力我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过去在课堂上讲《雷锋日记》,如今用一辈子践行雷锋精神。胡老师从油田退休后,回到了老家,但她并不甘于安享晚年。她的党组织关系在油田,会经常打电话提醒子女们,把她的党费及时缴纳。在老家,仍不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经过努力争取,村党支部同意胡老师作为“编外党员”可以参加每次的党员学习。党支部每次组织的义务劳动、打造最美乡村等活动,胡老师风雨无阻,从不错过一次。
“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胡老师虽然已是耄耋之年,满头银发,但依然是个闲不住的人,走路如风,饭后必溜达。和雷锋一样,看到身边有困难的人,她都会义不容辞地上前伸手相助。有一年冬天,村里有一户人家的房子倒塌,她得知情况后,赶紧拿出自己的积蓄,给他们采买过冬物资,带动周围邻居帮忙重新安置家园。看到村里老人生病,她会及时买营养品上前探望;有放学的孩童过来玩耍,她会给他们讲雷锋的故事。
秋季,村里的活动场地经常有树叶飘落,影响老人健身。每天清晨,胡老师就带上扫把等工具,提前将整个场地清扫得干干净净,村里大爷大妈在上面练功夫扇、打太极,也不会让树叶滑倒了,大家都夸“胡老师真是一个活雷锋”。
听到这样的话,我打心眼里高兴。因为,胡老师是我的老妈。
老妈将雷锋故事贯穿于我们的每一个成长瞬间,把雷锋精神作为我们的家风一脉相承。姐妹三人保持心中有爱,积极向上向善,努力工作,尽全力帮助身边困难人群。
家风如一把尺子,度量的是一言一行,影响的是一生一世。
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和爱人带着4岁的儿子,以他的名义进行捐款。如今,长大的儿子有了第一次主动义务献血的经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是自豪而快乐的——当我的生命流淌在他人的体内,帮他获得健康时。
在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胡老师的影子,也看到了雷锋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