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34|回复: 1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汤世贤诗集《贤咏集》读后

发表于 2023-3-7 11:27: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syw307-1_b.jpg
《贤咏集》2022年12月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吴重生

  汤世贤先生,乃世居浙江金华多湖街道孟宅村的一名老者,生于1940年,虽事稼穑,却爱读书。农事之余常以诗词自娱。

  我与世贤先生相识多年。先生家风严谨,子孙孝顺。《贤咏集》是先生的儿媳主动帮助整理成电子稿发我,而先生的两个儿子一起商量拟取的书名。大儿媳为先生作诗以应和,小儿媳帮助打字。愚以为,“贤咏集”三字甚妙。“贤”者,一语双关,既是先生本名“世贤”之简称,又是贤者之意,如古人言:“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先生谦虚,云其所咏之句,均为“杂咏”,不敢称“诗”。然而,窃以为,先生之诗,虽多不合韵律,但极接地气,宛如农家后园里的蔬菜瓜果,四时常青,活色生香。

  年轻时我酷爱古诗词,记得有一次去武义出差,临行前我在采访本上手抄了一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公交车上暗自背诵。当天采访结束,在宾馆临睡前,反复吟诵方才入睡。世贤先生虽无像陶潜先生那样曾担任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出仕经历,但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作诗词,虽多直抒胸臆之句,亦不乏家国情怀,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乡居生活。

  中国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恋乡情结,无论离家多远,无论地位多高,故土永远是他们生命的起点和灵魂的归宿。汤世贤先生的祖上是武义人。我曾于二十多年前拜访过位于武义县溪南滩的百鹿台,它与三进间雕梁画栋的汤氏宗祠连为一体,曾一度是武阳文化的象征。作为建于清代修于民国的戏台,它的外貌与其他古戏台没什么两样。令人称奇的是,台内檐柱上雕刻着许多形态各异的鹿儿,不多不少,正好一百只。鹿是吉祥的象征。有鹿之地,皆风调雨顺,人杰地灵,在山则山清水秀,近宅则宅安财旺。汤门乃书香世家,名士辈出。《汤氏宗谱》载其为商汤后裔。“立身行道,心系天下”乃汤氏家风。世贤先生时刻不忘秉承并弘扬祖德。

  汉陆贾《新语》:“鹿鸣以仁求其群”,“鹿鸣”是读书人的精神支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名句。汤氏以鹿为家族的图腾,中华鹿文化是长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世贤先生的儿子儿媳多从事良药济世的健康产业,冥冥之中与祖德相合。

  世贤先生在《过年》一诗中写道:“小孩盼过年,囊涩生活艰/半夜排长龙,喜买打猪头/除夕猪头煮,肉香飘满屋/孩子馋涎滴,其肉要待客/兄弟啃骨头,满嘴油渍渍/平安才是福,家贫快乐多。”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看到这里,一定会会心一笑,并生发“忆苦思甜”之慨。在《砍柴》一诗中,世贤先生写道:“披星出门南山中,脚穿草履衣衫单。足冻身颤脸刺骨,采薪图得熬米汤。披荆斩棘满手血,捆起柴禾日挂西。人困口渴饥肠辘,掬起凉水冷饭吞。肩肿风逆步履艰,戴月归家身已疲。”——这是老人的亲身经历,非书斋诗人所能虚构。

  除追忆往事以外,还有描写耕种的快乐,如他在《躬耕的收获》一诗中写道:“躬耕田园里,喜从眉梢展。荷风送香气,玉米穗吐须。番茄满枝头,丝瓜架下挂。南瓜熟蒂落,豆荚饱鼓鼓。芋艿长势旺,花生绿油油。一派丰收景,喜悦心中荡。田野无喧哗,鸟鸣伴你行。”他虽然世居农村,一辈子与土地为伍,但因为儿女都事业有成且无比孝顺,世贤先生得以在晚年周游世界。请看他2018年2月19日写于温哥华的诗《斯坦利公园加拿大广场》:“跨境温哥华,迎来漫天雪。登上观景塔,全览温哥城。老街蒸汽钟,按时会打点。斯坦利公园,沿海绕小径。遮天蔽日林,城园融一体。”

  世贤先生的诗词里承载着一位农村老人的“中国梦”和世界观。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中华大地,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汤氏家风的传承,使得老人在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得以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丰富自己的生活,挥洒自己的文思。与那些高居庙堂的诗人相比,世贤先生的诗显得“土”,但正是这种“土”,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炽热的乡土情怀。人民群众与文艺创作相生相伴、相辅相成。世贤先生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生动诠释了文学艺术根植于乡土,不断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切实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为人民所喜,为读者所爱。

  世贤先生的《贤咏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祖国生日、儿孙公司庆典、自家后园瓜果长势喜人、外出旅游看见好风景,等等,他信手拈来,下笔成诗。由于热爱阅读和写作,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老人的见解不俗。这是因为走出国门开阔了视野,与儿孙交流也增长了见识。世贤先生虽年逾八旬,但身体康健,性情开朗。如果说是亦耕亦读的生活,陶冶了他的身心,锻炼了他的体魄,那么,尊老爱幼、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则给了老人精神的滋养。

  儿行千里母担忧。牵挂儿孙乃有之常情。2018年6月,孙女丹青大学毕业,老人喜不自胜,赋诗两首以寄,其一云:“苦读十四载,学业喜丰收。不负众人望,窈窕又怀才。学后要致用,品学需兼优。人生刚起航,鼓风向前方。”其二云:“四载同窗友,一朝垂泪别。师恩当永铭,同学情谊深。相约再见日,他年梦圆时。”他在赠孙儿汤米的一诗中写道:“小子渡重洋,慈母心挂牵。思彼身孤独,愿陪儿同住。犹恐饭菜少,餐餐亲下厨。愿尔勤努力,报答父母恩。”

  老人以诗纪事,以诗抒情,以诗言志,也以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如他的《夫妻篇》一诗,朴实真诚,富有哲理:“糟糠夫妻同林鸟,前世有缘才相聚。相敬相爱相扶持,安危祸福共相依。老有所养不攀比,兴趣爱好多交际。助人为乐多行善,心中无愧益寿年。老俩碰磕常有事,不要麦芒对针尖。让他三分风浪静,退步一笑泯恩怨。”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贤先生胸怀天下。他的笔下并非全部是家长里短,四时田园,而多忧国忧民之心。他的“贤咏”有时候也是“咏贤”。如2021年5月,他惊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仙逝,夜不能寐,赋诗一首以痛悼:“无双国士袁隆平,稻浪千重惠万民。以食为天贤齐天,手捧稻菽思伟人。”由此可见,《贤咏集》所咏之人,所载之事,所抒之情,乃时代之思,家国之情。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世贤先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儿孙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榜样。《贤咏集》是一部诗歌版的家族史,是美德传承、家风传承的宣言书,是一位沧桑老人对新时代的礼赞,是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儿孙的谆谆教导。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世贤先生儿孙们的一致赞同和鼎力支持。这是他们向父辈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子孙后代“怎样做一个好人”的无声诠释。

  (作者系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审、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7 15:35:41 | 查看全部
农事之余常以诗词自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