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每一座城市,都有见证城市变迁的符号,坐落在薛家湾镇东侧的准能发电厂,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鄂尔多斯高原第一大电厂,也是昔日薛家湾的标志性符号。在无数准能人的记忆里,它的名字叫准煤电厂,是一个半军事化管理的花园式工厂... 从1990年到2020年,它实实在在的陪伴我们走过了近30个年头。王元平曾在该厂从事电厂高温、高压管道焊接的技术工人,带领该车间汽机检修班完成了两台100MW火电机组检修、焊接高压管道、压力容器等焊接等项目。王元平从事焊接工作30多年时间,历经了三个单位,受一次工伤,右脚、腰椎因公致残,他依靠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康复训练,克服了身体残疾的影响,又回到熟悉的焊接岗位。自从学习焊接技术以来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手工焊、带压焊、气保焊、氩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焊接技术,还练就了带水带压焊接的绝活,攻克了高温高压管道困难位置及带汽水焊接等多项技术难题,获得了准能集团“优秀班组长”、“全区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与称号,被聘为准能集团焊工技能大师、焊工二级内训师及高级考评员等。他的事迹曾多次被国能准能集团、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同事们亲切的称他为“焊武大帝”。
王元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同其他技工一样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之外,与他有着明确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力、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焊接技术的感悟是分不开的。
萌生敬意 苦炼内功
王元平,1971年出生,祖籍内蒙古丰镇,1990年从丰镇技校毕业后分配到准煤电厂工作,前后到丰镇发电厂、包头市第一热电厂学习,期间师傅常说“一定要学好一门技术,做一个优秀的工人,以后才能有出息”,受师傅潜移默化的影响,王元平萌生了学习技术的想法。偶然机会看到焊接师傅焊接的鱼鳞纹相当美观,心生敬意,便对焊接技术产生了兴趣。他曾拜访过当时包头热电厂最有名的两名焊接师傅,但是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旧观念影响,没有被收为弟子,然而他从没放弃学习焊接技术的梦想,反而激发了他非学成不可的决心,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使他快速成长起来。为了学习焊接技术,王元平苦练内功,在看师傅焊接的同时,默默记住操作要领,等下班后再反复练习,琢磨操作技巧。王元平学习非常用功,只有技校文化的他深感理论知识薄弱,于是白天学习实践操作,下班后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还购买了焊接方面的书籍和杂志自学提高理论知识。王元平当时对焊接技术的学习达到了痴迷的地步,除了每天加班比别人多焊一个小时外,就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琢磨焊接技巧,他经常把筷子当焊枪,桌子当焊板来练习,不会的地方记录下来向同行请教。他常参加各类焊接比赛,查找自己与优秀焊工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练习。经过2年的学习、琢磨和练习,王元平掌握了手工气焊和电弧焊方法并取得了中压、高压焊工证书,还当上了汽机检修班的班长。
王元平学习焊接技术的道路极不平坦,正当他的焊接技艺逐步提高的时候,工作中的一次事故,使他留下了终身残疾。2011年10月正值北方供暖期,王元平组织例行检修过程中,搬运钢板突然踏空,导致坠落摔伤,腰椎、右脚脚踝丧失行动功能。对于焊接工种来说,需要身体的各方面协调性,而且有些工序和位置特殊,需要爬高或者是在地下,身体不能弯曲的话操作难度非常大,而且摔伤、烫伤的风险更大。在住院治疗的三个月时间里,家人和同事劝他换个工种,而且领导也提出为其安排清闲的工作,考虑到已经学习了多年的焊接技术,如果换个工种可能一事无成。通过再三思考,他决定继续从事焊接工作。治疗期间,他把焊接相关书籍拿到了医院,用住院的时间来弥补焊接理论知识的不足。虽然一年的时间他没有进行实践操作,但是焊接理论知识掌握的更扎实了,这也为他后来焊接技能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初出院后,他带着体内两块固定钢板成功的完成了对汽轮机缸体及调速气门门体补焊任务,这次任务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也给了他继续从事焊接的信心。为了弥补右脚的不足,他更加努力,定下了每天加班多焊50根焊条的目标,来提高焊接的熟练程度,任务繁忙的时候,他把家里的锅灶都搬到了单位,全身心地投入到焊接工作中。从准煤电厂到公用事业公司经过近30年默默无闻的勤学苦练,王元平逐渐成长为行业的技术能手。他认为:“一个人的技术再高也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学习焊接不能只为了比赛,应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攻克技术难关和培养更多的优秀焊接工人上”。于是,2012年之后,他不再参加比赛,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技术创新和技艺传承上。
技艺传承 精神传承
2020年12月,准能集团批准成立了以王元平命名的公司级焊工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依托,王元平带领更多的青年职工进行技术攻关与创新,为公司培养了5名高技能才人。
王元平从事焊接工作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仅从敲钢板的声音就能辨别出碳当量的多少,能够熟练把控焊接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练就了带水带压焊接、轴瓦乌金面补焊等绝技绝活,作为准能集团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借助这一平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焊接技艺和成功的经验传授给青年职工们,帮助青年职工提升职业技能。由于管道焊接是一个“脏、苦、累”的工作,他的大部分徒弟中也都出于对焊接技术的热爱。其中刘洋便是他最得意的门徒,最初刘洋是一名管道维修工,由于他对焊接技术知识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理解和感悟能力不高,王元平为他量身定制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利用下班时间为他进行单独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洋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获得了准能集团第11届技术比武焊工第一名的好成绩。根据公司缺乏特种材料焊接、高强度材料焊接、铝合金材料焊接等高技能焊接人才的现状,他将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用通俗易懂语言做成PPT,供徒弟们参阅,并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为徒弟们定期开展焊接技术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特种技能培训以及焊接操作人员技能评定等工作。他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实际操作练习、绝技绝活操作演示、金属材料的性能、试件评定分析、焊接材料的选用、操作技巧练习、焊接顺序练习、讲解比赛经验、焊接缺陷产生原因分析等多种传承方式,先后培养了15名优秀的焊接技术骨干人才,这些徒弟们已经在准能集团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顺利完成了公司技能人才的新老交替。
工匠精神不仅拥有高超的技艺,还是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的载体。如今,王元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他时刻铭记着是准能集团给他提供了成长和成才的平台,才使他有机会一路成长。他常说:“虽然我身有残疾,但我就要做最好的工人。”古有“言传不如身教”之名言,王元平用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人品影响着徒弟们。他摒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守旧观念,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把自己的技艺和绝活传承给更多的技术职工,用扎实的功底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家做梦,工程师做图,技术工人做工。如今,在他的带领下,部分徒弟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还有的已经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