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了,短平快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作为新闻体裁中一员的新闻特写,登上媒体的篇幅日渐增多,作者队伍日益扩大,不少优秀特写还获得了新闻奖。
说到新闻特写,人们自然会想到电影或摄影中的特写镜头。电影或摄影中的特写镜头在拍人物时常常只拍一个人的脸部,有时只拍一双眼睛;拍植物时,常常只拍一朵花、几片叶子。在特写镜头下,背景时常的模糊的,而主体是十分突出的、清晰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闻特写的作用也是如此。它与电影或摄影镜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文字来加以表述的。
写人只取瞬间
新闻特写写人,是写这个人最突出的一两点,不是全面地系统地写。
上海《解放日报》上刊登过一篇报道《荀派弟子宋长荣昨夜在沪演“红娘”》,全文才200多字,没有写全剧过程,只写了京剧四大名旦荀慧生的嫡传学生宋长荣的“唱腔念白,婉转动人,手眼身步,妙不可言”。截取了整场演出中演员的“活灵活现”和观众的“连连称赞”两三个片断,就把人物写得呼之欲出,把读者带到了演出现场。
《人民日报》上刊登过一篇报道《仨媳妇抢“公婆”》,写的是安徽省淮北市一农村中,刘老汉的3个媳妇为争接公婆到家里过年,展开的一场“舌战”。大媳妇“一手抓拉住婆婆的手,一手扯住公公的臂”,说出了自己家的“优势”。二媳妇不甘示弱,“上前扯住公婆的衣襟”,讲了自己家的“中意”之处。三媳妇更是据理力争,“保证爹娘过得快乐、舒坦。”一件小事,几个人物,写出了敬老爱老、赡养老人的良好风尚正普及城乡大地。生动、活泼、朴实的语言,使全篇活起来、动起来了。
写事抓住关键
新闻特写写事,选择的是最精彩、最关键的场景,要有强烈的画面感,选准一个“镜头”,有故事情节。
《解放军报》上刊登过一篇报道《等一等炊事员》,全文300余字,说的是很普通的一件小事:某部队要放电影,才家都已到齐却还没放,原来是首长建议等炊事员办完事后来了再一起看电影。此事虽小,但作者从中看到了部队建设中官兵互敬互爱的新风尚。全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没有一句议论,但蕴含深意,读来感人至深。
《辽宁日报》上刊登过一篇报道《两家子公社 夜无电话声 早无堵门人》,是著名记者范敬宜的作品,全文约500字。这是一篇即景短新闻。记者从夜宿中看到农村干部都“睡得安稳”这一情景出发,看到当地农村的变化。“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是农村干部领导作风转变的体现,是农民生活好转的体现。从小事出发,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写景淋漓尽致
新闻特写写景,是抓住景物中最有特色与价值的去写。要写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
北京某报上刊登过一篇报道《三九寒天选代表》,全文约700字,写的是在寒冬腊月,某贫困地区村民冒着大雪选举人民代表的动人场景。在写自然景色时,作者写道:“早晨,鹅毛大雪纷纷飞卷,大地一片银装,使数九隆冬更添几分寒意”。在写选举会场场景时,作者写道:“这里灯火明亮,桌椅排列整齐,主席台上高高悬着一条大红横幅”“会议室里已是济济一堂,热气腾腾了,大家欢声笑语”。在写选民拿到选票时的情景时,作者写道:“一个个都显得十分庄重,或低头细看,或注目凝视,有的还在窃窃私语”。正是这些特写镜头般的场景,使人们感受到了村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民主气氛和当地法制教育的成果。
《新华社新闻稿》发表过一篇报道《风沙骤降北京城》,全文约600字,写的是北京遭遇沙尘袭击之事。全文在写景时,从天色、太阳、自然景观再写到“顶着风沙前行的人们”“坚守岗位的民警”。一方面,道出了这次风沙的厉害程度;另一方面,也讲述了人们在风沙中的感受。这是一篇形象而具体的视觉新闻,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出的好新闻。
从以上这些实例分析可以看到,新闻特写的主要特点可以用12个字加以概括:具体、形象、生动、集中、突出、鲜明。
在写作新闻特写时,除了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外,还要兼顾文学性,要写得有故事,有起伏,有画面,有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新闻特写报道的是“短暂的”一页,写的是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因此它的篇幅不会很长,一般在一千字之内。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是新闻特写的显著特色,这一点是必须牢记的。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学硕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