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抵制网络“烂梗” 呵护孩子成长
“梗”,由“哏”字演化而来的网络用语,一般指笑点、伏笔,或是有特别指涉含意或讽刺意涵的东西。网络上,有的“梗”蕴含智慧,让人莞尔;有的“梗”则生拉硬拽、毫无营养,令人厌烦,因此被网友们称作“烂梗”。不久前,针对当下孩子们接触到的网络“烂梗”越来越多,人民网发表评论《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随后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据央视新闻报道,现如今,“网梗”甚至“烂梗”已经成为一些孩子语言体系的一部分,诸如“老六”“鸡你太美”“蓝色妖姬你不爱”……有老师在留言区评论,上课几乎不敢提到某些字和词,提到学生就会笑。还有一类是偏成人化的制作和表达,充斥在打着青少年科普旗号的视频中,过早地把“美丑”“绿茶”等概念灌输给孩子。
语言必然会有时代烙印。许多新兴表达方式,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流行。不可否认,一些新兴词汇能够更准确、生动地描述当时人们的状态,让年轻人乐于接受,比如前些年流行的“给力”“雷人”“细思极恐”,近些年的“逆行者”“打工人”“内卷”等,这些词语大多都是由“梗”演化而来。但另一方面,在各种短视频、网红文案的冲击下,许多毫无价值、低俗恶搞,甚至“打擦边球”的内容也堂而皇之地流行起来。
诗人余光中曾说,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短视频和网络主播大量毫无意义、满是魔性的言语轰炸,不仅称不上“健康”,更会侵袭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甚至传递不良的价值取向。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我们该当如何?抵制网络“烂梗”,显然不是靠单个人或群体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全社会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从主播、平台以及监管方,到学校、家长,都认认真真负起各自责任,才能使网络风气得到净化。(柏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