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0|回复: 0

莫为口舌之快引发网络名誉侵权

发表于 2023-3-23 15:05:0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莫为口舌之快引发网络名誉侵权

近日,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一女子因纠纷故意将他人的电话号码发布在交友软件上,并编造色情信息损害他人名誉。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可知,2019年到2022年发生的名誉权纠纷案高达25406件,此类案件在近三年呈持续增长态势。一些网民为逞口舌之快,主观臆造不良信息强加于他人,这不仅会对他人造成困扰,还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和名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个人信息泄露和名誉损害通常会给个人带来严重精神困扰,产生降低社会评价、破坏家庭和睦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防范类似“随意泄露他人身份、损害他人名誉”等行为发生,还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社交平台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实名制登录,可以对聊天中出现的电话号码等身份信息进行屏蔽,对低俗恶语等擦边言论加以惩罚,不让违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坚决打击泄露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等行为,严惩违法分子,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二是网民要约束自身行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言一行需真实、正能量,言论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不侵害他人名誉、不逾越法律红线。网民要做到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共建网络法治空间。

三是加强普法宣传。一些网民对于随意泄露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等违法行为存在认知不足。针对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应多通过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就隐私权、名誉权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让互联网企业和网友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还要走进社区开展普法活动,以案释法引导受困扰群众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蔡汶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