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4|回复: 0

用户行踪信息不是获利工具

发表于 2023-3-29 16:08: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用户行踪信息不是获利工具

近日,“一女孩因点击新闻链接泄露自身位置惨遭不幸”的报道引发网友热议。“泄露行踪信息真的能要人命!”不少网友慨叹之余纷纷表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这起案件案情并不复杂,被害女生贾某与前男友刘某分手后不堪其扰,到外地工作。后来,刘某了解到一款App,付费后可以获取他人位置信息,于是便向贾某发送了该App内的一个新闻链接。贾某点开后,刘某随即收到其位置信息,于是追踪至贾某处,最终酿成了悲剧。最后,刘某因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而提供定位服务、泄露女孩行踪信息的App运营者,也被司法机关绳之以法。

仔细盘点这起案件,我们不难发现:这款App运营者旨在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行踪轨迹信息并以此牟利,且作案方式隐秘、潜在危害性大。具体而言:其一,为了增强窃取他人行踪信息的隐秘性,这款App采取了发送新闻链接的方式诱导用户点击,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戒备心;其二,在新闻链接被点开后,其会弹出一个“是否同意使用您当前位置”的提示窗,可实际上无论被定位者是否同意都会被精准定位,这本质上就是变相强制收集他人行踪信息。

个人行踪轨迹信息在法律上属于敏感个人信息。由于敏感个人信息与个人生命健康紧密相关,因此法律法规对此保护非常严格。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相关主体才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相关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个人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或者数量达50条以上的,即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且属于情节严重的情形。

尽管法律对公民个人信息尤其是敏感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非常严格,实践中司法机关对此打击力度也很大,但仍有一些App运营者对法律缺乏必要的敬畏,对非法获取、出售公民敏感个人信息的社会危害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类似违法犯罪案件不时发生。这起案件再次警示所有App的设计者、开发者,用户个人信息不是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一意孤行、以身试法,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周卫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