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回复: 0

AI抢不了好作家的“饭碗”

发表于 2023-3-29 16:31: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AI抢不了好作家的“饭碗”

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思群堂,作家王安忆与余华进行了一场“现实与传奇”的对谈。活动现场,针对大众较为关心的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问题,余华和王安忆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对作家还不构成威胁。(3月28日中国青年报)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摧枯拉朽”之势侵入众多领域。将其置于文学领域,也延伸出一个问题:人工智能究竟能否进行文学写作,能否写就经典作品?之于前者,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向前倒推数十年,这一论断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但技术的发展正在步步助推其演化为事实。早在2014年,微软就开发了一款会作诗的聊天机器人“小冰”,可谓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此前一档电视节目中,AI也被用于诗歌写作的参赛比拼,但从结果来看,其形式固然符合诗歌体裁规律,也颇具文采,只是在诗意气韵上稍逊风骚。

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掌握了写作规律和技巧,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创作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并非难事。但技术之短也恰恰在于此。可以说,人工智能写作本质遵循的是一种归纳的逻辑,即通过大规模的字节数据作为基础文本学习,进而完成文字排列组合及文本输出。总体来看,这仍属于一种文字“编织”工作的范畴。也正因如此,眼下的AI写作大多停留于符号的堆砌和观念的集合,极易流于俗套。

人类文学写作则与之相反,许多文学作品往往源自直觉、灵感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思妙想,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土壤之中,背后更有着作者的个体生命经验及其深刻的思考与洞察。在此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无法创造经典,也无法复刻经典。照余华的话来说即是,AI写作能写出中庸而非个性的作品,看似完美,但本质仍是平庸。回望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之作,从古典四大名著到近现代经典文学,无一不是充满个性、哲思隽永的佳作,也由之彰显出超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智识创造活动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也为包括作家在内的内容创作者们重新审视个人价值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文学何去何从,内容创作者何去何从,仍然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付迎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