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0|回复: 0

本科生给诺奖报告挑错彰显科学精神

发表于 2023-3-29 16:55: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本科生给诺奖报告挑错彰显科学精神

近日,一封来自瑞典的感谢信抵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向斌的邮箱,感谢他和学生木清(化名)发现并指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背景报告中的一处笔误。(据《半月谈》)

2022年12月,在完成“大学物理”课程延伸学习时,清华大学大二学生木清发现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背景报告的量子纠缠swapping推导中存在漏洞,并通过与老师王向斌共同验算推导证实了该笔误。老师帮助木清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对方诚挚接受并按照建议更新了报告版本。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二学生,木清敢于从自身知识储备出发,对被誉为学术权威的诺奖背景报告提出质疑、指出错误,不仅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也给很多人上了生动的一课: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不必迷信科学权威,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验证。科学恰恰是在批判、质疑和独立思考中发展的。而专业机构的及时回应和积极认错,也让人看到他们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

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通过质疑来理解、拓展知识的地方。任何权威都存在一定的知识局限、时代局限,进入大学后,学生要通过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批判性地看待既有的知识。当然,这种质疑不是否定,而是基于逻辑与事实的追问。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在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方面做得并不到位。许多孩子从小接受“要听话”“要虚心”的规训,产生了对师长、对权威的迷信,成了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而当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被限制在各种标准答案和权威的“框框”里时,他们就很难产生挑战权威的勇气。

笔者以为,在日常教育中,学校、教师应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特发现给予肯定与呵护,引导学生勇于打破传统的学术范式,挑战学术权威,完成从接受知识为主责到探索科学未知为己任的转变。除了学校、老师、家长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鼓励,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各种不同的科学思想。只有这样,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才会发扬光大。(孔德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