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大课包”风险不能让家长买单
近日,北京某艺术教育机构各校区均闭店,众多家长纷纷要求机构退钱。有位家长表示刚签的合同,交了16000块钱,但是一节课都没上,感觉太亏了!家长们顿时陷入困惑之中。
近些年,在非学科类培训市场上,某些校外培训机构向家长们推销价格高昂的培训“大课包”,以优惠性的推销策略让家长们感受到这些课外辅导的折扣、经济、高效。家长们一次性支付相应课程费用,就可以让孩子们享受特定辅导服务或者可观定量的培训课程。然而,由于受疫情、经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非学科类培训可能会半路停课、关门、歇业,或者经常更换经营者,导致家长们损失不少预缴费用,其风险之大、收费之高,引起各方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对此现象早已出台相应政策加以规范。如《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都规定了收费的时间及相应标准,以防范“退费难”或者“卷钱跑路”的问题发生。但目前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市场乱象,正表明了目前我们监管上存在一些漏洞。
行业政策的落实需要推动,更需要监管。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建立的市场准入条件上,应提高资质门槛和审查标准,并将法定代表人及股东相应情况纳入行业库,对机构领导层面的信息进行录入、保存及更新,一旦发生“卷钱跑路”的情况,可联合司法部门依法共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除此之外,在行业内部监管上,应确定行业统一收款平台或渠道,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对培训合同、财务流转的管控,对违规情况要进行核查并严厉处罚,由校外培训机构为“大课包”风险买单。
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家长们的普法宣传力度,要多渠道广泛普及校外培训的相关政策、规定,向家长们提示“大课包”风险,切勿贪一时便宜而陷入纠纷。(冉冰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