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25|回复: 0

避免买假货的几个要点

发表于 2011-6-1 13:57: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类,不管哪个种族,在满足了温饱等生存基本需求之后,最大的一个需求就出现了: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原始人类的精神需求可能只有对异性的追逐,以及造人运动。现代人的最大精神需求是拥有。一个人拥有的越多,他自己的欲望也越得到满足;一个人能够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东西,自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无限风光!
收藏,其本源是人类为了实现拥有稀缺之物的实践活动。
你想拥有,我想拥有,大家都想拥有,但想拥有的对象却十分稀少,造就了文物古玩的高价格。于是造假的人出来了,他们取得利益的同时,使得价值连城的珍品与分文不值的仿品混在了一起。谁都想得到真品。收藏到一件真品才有拥有的感受,才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怎么避免被仿品迷惑而求得真品呢?
本人得宜于长辈关于收藏的教诲,又经历收藏三十余年,有一些体会和感受,在此奉献给各位藏友,互相交流,共同追寻收藏的最高境界。
为了方便记忆,把这些体会总结为几个法则如下:
一、对存世的文物古玩来源、数量有清晰的总体评估
以古陶瓷为例。现在存世的古陶瓷主要有三个来源:1)传世品。传世品中可以说绝无大器,因为文革时期,大中型器几乎都被砸掉,只有小型器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见到传世大型器,需要特别小心;2)出土。文革后出土器都属于生坑,一定带有出土痕迹,器形大小都有。有一个特点需要注意:真品往往出土痕迹被消磨而变的清淡,而仿品却刻意夸张出土之特征;3)海外回流。这类器物都在拍行之间流转,其它场所若出现则基本判为仿品。另外,回流器物有相当多的早期仿品,不要对海外回流过分自信。来源清晰了,数量大致可以评估:以当前市场古玩总量(包括仿品)为基数,传世品真品约十万分之一,出土生坑器物约万分之一,海外回流是零。这个比例的意义十分重大。当你在古玩市场转了一天,或在网上看了8小时,最多也只能看过几千件藏品,按真品率为万分之一的几率,你一天几乎看不见一件真品。有人个个星期逛市场,每次都大包小裹满载而归,可能都是真品?
再以和田玉为例。从宋代开始,和田籽料中的白玉已经十分稀少,因此宋代以后和田玉绝大多数是青白玉或碧玉籽料。到了清代嘉庆年间和田籽料资源已经枯竭,朝廷允许民采。近几年动用挖掘机挖地数十米,采到那点可怜的籽料大家都看得见,也都是数千年反复采挖的一点残存,品位低劣。和田玉如此稀少,而大小商店里和地摊上“和田玉”遍地都是,哪来的这么多和田玉?不用看就可以结论:一百件和田玉里也没有一件是真的和田玉。特别是那些雪白的、白的象雪花膏瓶子一般的和田羊脂玉,可能么?早在文革前(30多年前),搞玉雕的人就慨叹:和玉打了一辈子交道也没见过一块羊脂玉!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本人曾专程到和田探访和田玉,问一位采了一辈子玉的维族老人:“羊脂玉是什么样呢?”老人回答:“早都看不到了,没有了,你去看看羊油吧!就那样子一模一样的。”现在,这种早已经绝迹的极其稀有的玉石奇珍却突然到处都是,你信么?本人追寻羊脂玉30余年,还算幸运,也仅仅是见过唯一的一块,可它还是一块老玉。
二、对卖家的收藏水平和层次做出评估
花小钱到地摊“捡漏”取乐就不提了。如果你不想在几年后收藏了满屋子假货为无处存放犯愁,如果你真想弄到珍品而实现真正的拥有,一定不会去地摊里买便宜货,那里的东西都经过几十手甚至上百手的轮回,再加上观光客那犀利目光的成千上万次扫描,别人都不识庐山真面目把好东西留给你?不可能吧?即使偶尔出现了真东西,如果不是开价特高,很快就被人拿走而不见踪影。所以,想买好东西需要找好的藏家,从他手里买。一个层次很高的藏家,他手里的东西都已经淘汰筛选了多少回,留下的自然是精华。但有2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这个藏家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藏家?他一边搞个收藏室,还有网上博物馆,而另一边在市场摆了个地摊,这就不是真正的藏家。二是即使他是真正的藏家,也不能断定他的藏品100%都是真品,但他自己心中有数。购买他的物品时,可以先做价格试探。他自己不确定的或存疑的物品,会满足你的低价要求。而确定是真品的东西,他很难低价出售。用同行的话说:这件东西如果如此低价卖了还不如捐献博物馆了。
三、不要轻信“专家”鉴定
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曾有几次把一眼假的物品鉴定成真品,也曾多次把应该定为存疑的物品鉴定成仿品,国家级专家尚且这样,何况那许许多多的地方级专家或来历不明的专家?一般情况下,一眼真和一眼假的物品,不需要鉴定,远远一望便知真假,连放大镜都不用。存疑的而且价值很高的物品,需要鉴定,但最好是仪器鉴定,放射性物质衰变量断代是可信的。
四、收藏通则:宁要珍品一件,不要烂货满屋。
具体细则如下:
1)  和馆藏品一样的物品不看;
2)  市场上能见到两件以上的物品不看;
3)  不开门的臆造品不看;
4)  价格很低的珍品(如:汝窑器,官窑器,元青花等)不看;
5)  地摊上的珍品不看;
6)  同类很多的物品不看;
7)  故意作旧的物品不看;
8)  器形或绘画很夸张的物品不看;
9)  海外留学的珍品少看;
五、辨伪要点:认识自然
真品老货,通体上下内外,老化自然,即不欠缺,也不夸张,一眼看去,能深深地感觉到两个字:自然。
任何仿造作假,技艺再怎么高超,也难逃自然二字的检验。
当然,不同类别的器物,其自然老化具有不同的特征,需要知道哪些特征是可以仿造的,哪些特征是不能仿造的。例如:元代以前的瓷器底部特征,怎么仿都无法仿造的逼真,700多年以上时间的自然老化,理论上就不可能仿制出来,怎么仿都是一眼假。汉代以前老和田玉的牛毛纹,怎么仿都仿不出来,也没人拿一块价值很高的真品和田白玉故意作旧,更不可能有人拿稀有的羊脂玉作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