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企业扶贫赈灾之道为何曲折?
古人云:锦上添花天下多,雪中送炭世间少,道明了世人的自私、功利之心。锦上添花的事情大家都想做,也愿意做,这是因为做这样的事情前期付出,有着美好的前景,可以达到预期的回报;而雪中送炭的事,大多都没有人愿意做,因为根据被帮助人所处于的残酷现状,前期的付出,是很难收到等值的回报的,有的甚至是没有回报的。
扶贫赈灾无疑就是雪中送炭的事情,而企业由管理层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靠不同分工的人维持正常的采购、生产、制造、销售、售后等环节,说白了,企业就是依靠人决定运行与发展的。那么,由于一般人有着喜锦上添花,而恶雪中送炭的心理,那么难免有着“企业追求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至于扶贫赈灾捐款企业不应该承担,应该由社会和政府负责,企业一心一意搞经营生产,创造的利税多,政府就有钱去扶贫赈灾。”的说法。从现实出发,这话并非全无道理。在这次波及全球、持续数年的金融“海啸”影响下,许多国际巨头轰然倒下,不少企业举步为艰,就算是侥幸存活下来的企业,也不得不既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利润日益缩减的危机,还得应付企业转型、设备技术引进、原料涨价、职工加薪等的经济困难。在如此困难下,面对不少来自下层不同的声音,扶贫赈灾之路难免有些曲折。
穷人也有捐款的,怎么企业困难就可以不扶贫赈灾了?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在这里并不是说不捐,而是说按自己的实力来,穷则少捐,富则多捐,量力而行。但现实生活中,在某些政府、媒体舆论的引导下,大众把捐款的焦点集中在数目金额上,网络上就建起慈善排行榜,捐得多的就是良心企业,就是慈善;捐得少的就是伪善,就是铁公鸡,大家就开始口诛笔伐,反而对企业品牌造成了负面影响。捐款本来是做好事,倒头来却弄来个骂名,这恐怕是许多企业谈捐色变的主要原因。为了摆脱恶名,重新树立品牌形象,有的企业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捐款,其中最著名的事例应该算是国内地产巨头万科,在青海玉树地震第一次捐款220万的前提下,5月20日,突然宣布将在净支出额度人民币一亿元以 内参与灾区重建工作,为纯公益性质。在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社会,捐款应该充分体现出是一种自主自愿的原则,捐多捐少自己说了算,穷人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富人的合法权利也应该得到保护。当慈善捐款偏离了这个原则,在媒体舆论的施压,我们看到的是“被慈善”的背后上演着的是一幕幕“杀富济贫”的桥段,有着企业沉重的无奈与叹息。这无疑是杀鸡取卵,鼠目寸短的短视行径,于中国的慈善事业百害而无一利。
而“网暴红十字会一顿饭花近万元”的新闻,再一次在民众间掀起滔天巨浪,挑战了国人原本脆弱的神经。谁动了我们的善款?我们的善款到底用在那里?怎样保证我们的善款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大普遍家发出了这样的质疑。虽说上海红十字会事后对整个事件有了解释与说明,但对慈善机构存在监管不力,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透明度、公开度等质疑之声还是不绝于耳。这也是企业对捐款行为不感冒的原因之一。其实我们在对慈善机构提出严要求,就是希望让好人的好意能落到实处,希望有限的善款能用到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企业扶贫赈灾无疑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好事,但是要让这好事持续下去,必须积极引导国人建立正确的慈善观,健康的慈善理念,出台有关慈善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慈善与监督机构,给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发展环境,栽好了“梧桐树”何愁引不来“凤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