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4-13 20:01:26
|
查看全部
6. 苏童:《黄雀记》(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祖父都要去拍照。
第一句一看,就是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
《黄雀记》讲述了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引发的命运纠结史,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香椿树街鼎鼎有名的纨绔子弟柳生强奸了一名少女,却让普通少年保润替其坐牢。最终,保润杀了柳生。
真正的黄雀,“其实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现实。”
7.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序曲 月梦
清晨,她走来了。
一辆顶灯上标着“TAXI”的白色小汽车停在路口,她下了车,略略站了站,环顾着周围。然后,熟悉地穿过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着白色的坡跟皮鞋,银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黄色的短袖衬衫。身材纤秀因而显得颀长,肤色白皙、细腻,橄榄形的脸型,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红的嘴唇紧闭着,颏旁便现出两道细细的、弯弯的、新月形的纹路。微微鬈曲的长发,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颈根。耳垂、颈项都没有任何饰物。尽管鬓边的黑发已夹杂着银丝,她却并不显得过于苍老;不认识她的人,把她遗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样年轻。
她匆匆走着,没带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着一个白色的圆形纸盒。
走在这里,她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
《穆斯林的葬礼》五十余万字,叙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开篇就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展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8. 古华:《芙蓉镇》(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芙蓉镇坐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古来为商旅歇宿、豪杰聚义、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有一溪一河两条水路绕着镇子流过,流出镇口里把路远就汇合了,因而三面环水,是个狭长半岛似的地形。从镇里出发,往南过渡口,可下广东;往西去,过石拱桥,是一条通向广西的大路。不晓得是哪朝哪代,镇守这里的山官大人施行仁政,或者说是附庸风雅图个县志州史留名,命人傍着绿豆色的一溪一河,栽下了几长溜花枝招展、绿荫拂岸的木芙蓉,成为一镇的风水;又派民夫把后山脚下的大片沼泽开掘成方方湖塘,遍种水芙蓉,养鱼,采莲,产藕,作为山官衙门的“官产”。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或是河岸上木芙蓉斗艳的季节,这五岭山脉腹地的平坝,便颇是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了。木芙蓉根、茎、花、皮,均可入药。水芙蓉则上结莲子,下产莲藕,就连它翠绿色的铜锣一样圆圆盖满湖面的肥大叶片,也可让蜻蜓立足,青蛙翘首,露珠儿滴溜;采摘下来,还可给远行的脚夫包中伙饭菜,做荷叶麦子粑子,盖小商贩的生意担子,遮赶圩女人的竹篮筐,被放牛娃儿当草帽挡日头……一物百用,各个不同。小河、小溪、小镇,因此得名“芙蓉河”、“玉叶溪”、“芙蓉镇”。
开宗明义,点明故事发生地就是芙蓉镇。
开头描绘了芙蓉镇的景物,说明“芙蓉镇”名称的由来。通过清丽的语言和丰富的辞藻描绘了芙蓉镇依山傍水,风景独好,人杰地灵。对芙蓉镇做了整体概括,语言清丽,辞藻丰富,乡土气浓,笔调细腻,感情丰富。读起来如饮一杯回味绵长的酒,似品一盏清香扑鼻的绿茶,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读完《芙蓉镇》,明白了人性最大的恶,源于自卑。
9. 毕飞宇:《推拿》(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散客也要做,和常客以及拥有贵宾卡的贵宾比较起来,散客大体上要占到三分之一,生意好的时候甚至能占到一半。一般说来,推拿师们对待散客要更热心一些,这热心主要落实在言语上——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生意经了,和散客交流好了,散客就有可能成为常客;常客再买上一张年卡,自然就成了贵宾。贵宾是最最要紧的,不要多,手上只要有七八个,每个月的收入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保证。推拿师们的重点当然是贵宾,重中之重却还是散客。这有点矛盾了,却更是实情。说到底贵宾都是从散客发展起来的。和散客打交道推拿师们有一套完整的经验,比方说,称呼,什么样的人该称“领导”,什么样的人该称“老板”,什么样的人又必须叫做“老师”,这里头就非常讲究。推拿师们的依据是嗓音。当然,还有措词和行腔。只要客人一开口,他们就知道了,是“领导”来了,或者说是“老板”来了,再不然就一定是“老师”来了。错不了。
第一段就把一群盲人的世界刻画得活灵活现,他们的心思、对人心思的揣摩,构成了盲人推拿师的生意经,算不上匪夷所思,然而绝对令人醍醐灌顶。
小说的开头有一个“推拿”的定义,就是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但作者写的更生动、更形象。
原来《推拿》不是推拿,揉捏的是人的感情,推拿松动的岂止是人的筋骨,分明是在荡涤心魄,是在重铸着人的灵魂。对女人的心理描摹得细致入微,然而却动人、却妩媚、却多情,芬芳荟萃、暗香袭人,甚至是那股狠劲,都让人欢喜。
10.张洁:《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无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唯一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张洁
女作家吴为,为写这部小说差不多准备了一辈子,可就在要动手写的时候,她疯了。
这是《无字》的开头部分。之所以这样写,因为女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天塌下来,只有女人顶着,男性在女性的眼中,都是废物。这就是《无字》最大的特点。因为这本书是作者全身心的投入,是一部豁出去了的书。
据张洁自己说:为这本书准备了十二年,就算写完立即死也值了。作家王蒙曾经称其之为“极限写作”,可见这是一部怎样的鸿篇巨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