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8|回复: 0

“下班也得 盯微信算加班” 是一次法治重申

发表于 2023-4-16 13:42: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余明辉

  “下班也得盯微信算不算加班?”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给出了答案,引发舆论关注。原来,李女士因加班费问题将公司告上法庭,公司则认为休息日在客户群中对客户偶尔提出问题进行回复,不属于加班。法院经二审后判定,综合考虑李女士加班的频率、时长、内容及其薪资标准,公司应支付加班费共计3万元。

  这一判决无疑是一次有效的普法和法治重申。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按照我国的劳动法等规定,一般情况下劳动者每周法定工作日5天,每天8小时,总时长不超过40小时,超过之后都应该按加班算。

  可长期以来,由于这一制度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超出法定劳动时间加班的比比皆是,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发展,以及网络办公的出现,更是将这一界限模糊。可以说,随着现代网络办公等的深入,这样每天8小时之外还需要工作的状态,恐怕会是很多人的一种常态。甚至,在一些用工者眼里,这种在家利用微信等现代通信工具劳动的“举手之劳”和“隐形加班”,并不是多大的事。

  但事实上,如果不把8小时之外的网络办公,尤其是不在办公室等常态下工作的额外劳动,视作加班并给付合理的工资,不但与法律精神不符,恐怕也与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大量额外劳动不符。

  更严重的是,如果这种“隐形加班”不能得到及时的制止,这种现象会进一步地蔓延。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北京三中院的判决,等于首次强力亮明了严肃的司法态度,不但给一些用工者“隐形加班不是加班”的行为以警示,同时也激励更多被迫“隐形加班”的劳动者,针对不合理的过分“隐形加班”,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劳动权益。此外,对司法部门而言,这也可以成为一个要求“隐形加班”给付合理报酬的示范判例,激增更大司法维护劳动者“隐形加班”权力的动能。

  也正因为如此,此次北京三中院这一“下班也得盯微信算加班”的判决,已然超越了司法及时维护个体劳动者加班权益这一浅层意义,被赋予了司法维护法治威严、司法更加维护整体劳动者权益,以及司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取得阶段性进步的更多更深层意义。

  劳动者、用工者、司法者,都要从这一关注中读懂深意,并自觉做好劳动者“隐形加班”利益的维护者、捍卫者、践行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