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回复: 0

可以观看的美好与生活

发表于 2023-4-16 13:50:3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可以观看的美好与生活

吕志学

图像资料是文字资料的重要补充,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从汉代的画像砖,甚至更早时期的原始图像开始,我们对画面的记录与观察从未停止。

郭大熟的新书《美好与生活:20世纪下半叶中国生活图典》(中国工人出版社)正是借用摄影技术,选取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国,作为切入面,聚焦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选取《人民画报》中有代表性的照片,结集成册,配以文字解释,重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一般的摄影集侧重于展现光线、构图、颜色等的审美价值相比,本书的图片更加重视“记录”的现实意义。

以118~119页的“红旗渠”主题为例,虽然画面中的河南姑娘们在从事挖土凿石的重体力劳动,但是他们脸上的笑容是自然而真挚的。作者在文字解读中指明了原因: 红旗渠将浊漳河的水三步倒林县的全部乡镇,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姑娘们承担的工作虽然劳累,但她们是在用双手为改变家乡奋斗,每一凿都在拓宽走向未来的路。可以说,那时候的她们,获得感、幸福感很高。相应的,红旗渠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1974年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团播放的《红旗渠》纪录片,来源于生活,又不高于生活,因为如实反映生活,已足以震惊世界。

126~127页“怀旧热”主题,选取的是1985年拍摄的东北生活情景,照片展示的,是一户普通农家里,老人照顾孩子的生活片段。配文里提到了“妇女叼烟袋,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的生活场景。照片选取了“养活孩子吊起来”为主要元素,展示了东北地区的生活方式。就是这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养育了黑土地上人民淳朴的精神品格。

在这些照片展现美好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照片里人物的穿着,使用的器物,相比于今天比较简单,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这些照片里展现的生活条件,在今天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消失,其物质条件的“简陋”,是新世纪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很难直观感受到的。通过这些照片,可以让年轻的读者了解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

这些照片,是时代的记录,从新中国早期的“三大改造”“五年计划”,到上世纪末的“改革开放”“澳门回归”,将50年的历史瞬间收录其中。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

上世纪50年代百姓的精神风貌,告诉读者,“我或许什么都没有,但是我很快乐,因为一切都会通过奋斗得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轻工产品展销会”,告诉读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所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个体经济”到1994年上海内环线通车现场的“大哥大”,向读者展示中国在逐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快速发展。

本书的价值之一,大概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人们试图通过对田园牧歌的追忆,扭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化、庸俗化的倾向。

人生本来就不止一种活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