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9|回复: 1

被动的人生 热闹的寂寞 ——长篇小说《冬日的火花》述评

发表于 2023-4-16 21:21: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风青苹

文|张志春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光明日报》《西安晚报》专栏作家。
640.jpg
翻开张健宇著长篇小说《冬日的火花》,厚厚的两大卷,860千字,陕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版。扉页题词是“谨以此书献给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如同卒章显其志,清晰地点示了欣赏的聚焦点与坐标系。初读小说,我们看到的是主人公荣健这样一个70后的青年,由初中到高中,再奋斗上大学,愈挫愈勇,并以他及其周围同学的经历为经,以所遇人事为纬,编织了一个复杂多彩的人生故事连环图景。倘若稍加思索,便不难感觉到,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塑造了一个荣健这样一个看似主动实则被动型的人物形象。这就有意义了,因为他是一个新颖而有内涵且值得琢磨的人物形象。
首先,作为学生,荣健在学习层面是被动的。
按说,他由初中到高中,高考失利再折腾自学考试,再二返长安补习高考成功,不就是一个主动型的苦读小青年么?且慢,咱从头来看。固然他有一定的基础学力,小学初中时代似不错。因而相当自信,自我感觉良好。“荣健自上学以来,算得上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冬日的火花》第04页,下同)可是,当他凭借学力之外的因素进入全县的重点中学即金城中学时,看似敏捷得力的外在力量的助益,实则不过是拔苗助长而已。他的被动学业便掀开了序幕。
因为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初中阶段原本不错的成绩在这里几乎不值一提”,“而自己原本是没有资格来这里,是父亲的熟人关系加上高费挤进来的。”(05页)虽说他做了学生会的秘书长,在班里还是个有影响的人物,策划组织的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和山野旅游都特别漂亮,但整体素质的这般精彩并不能置换学业的惨淡无光。“预选考试如期进行了,一场大考下来,大部分人原形毕露。文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六门课总计700分的卷子,设定预选分数线为300分,结果全班大半的人没有过线。这当中包括荣建、林芳欣、赵海、李飞越、高扬、孙群力、罗云、白宇、吴文运,关系最近的只有魏慧慧过线了。荣建只考了285分,而这个成绩还是这一圈人中最高的。”(181页)置身这般档次,及格线以下的学力,考大学预选被淘汰自在情理之中。少年心事当拏云,谁知步步横困厄。“于是他低头向爸爸求助,希望通过拉关系说情弄到豁免名单,而爸爸最后居然拿到了两张批条” (181页)。

不难理解的是高考落榜。再被骗招到大学自学考试班折腾一番,虽也别别扭扭痛苦学习,有效地通过了几门课程,仍不甘心而痛定思痛,二返长安重新补习。补习前的摸底考试成绩居然让人大跌眼镜:“除了语文、历史勉强及格,数学二十九,外语十七分,总分倒数第一的耻辱让他彻夜难眠。”(279页)苦读终于如愿以偿,他考上了汉都北方轻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会计专业。后续就业艰难不说,总算是顺利地拿到了毕业文凭。
表面上看来他是知难而上,有目标不放弃,也不无沉着冷静,为什么却要说他学习层面是被动型的呢?我们知道,教育的核心有二,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在自我兴趣和好奇心驱动下的创造创新能力。荣健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小说的情境中,从他的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在他的成长史中,在他的学习进程中,哪个老师,哪节课程,哪本著作,哪次语言交流触动了自己的学业兴趣?解题新径的好奇心?作文构思的妙招?因为科学的叙述而激起他不可遏止的想象与狂热的憧憬?没有,荣健的学业屏幕中没有接收或释放这方面的信息。想想看,在以高考为唯一鹄的的幕帷下,哪能有丝毫余地来谈学习境界的创造与创新呢?是他特殊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氛围造就的接受屏幕阻抑了相应频道的信息,还是所处学校的制度与司空见惯的教学模式本身的扁平化,只能让他在知识单一的隧道里匍匋爬行、蜗行摸索呢?对于荣健来说,有的是青春激情,有的是超越周围的智慧,有的是不甘平庸的意态,有的是敢于面对坎坷困境的担当,何至于学业暗淡甚至崩溃呢?
就中学阶段而言,一个县的重点中学无疑汇聚了方园百里的教育精英。一个个老师也让荣健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他虽有考上大学为父母争气的抽象目标,但具体环境中他敏感点还是异性同学的美貌及其彼此的关注,或与其它同学使气任性而比拼的尊严感。在荣健的精神空间里,在学校氛围中,一个个教师精彩的教学能力与绝技,似未能激起不同学科教学启蒙逗引而带来的好奇心,没有课堂点击的赞叹,也没有师长话语的幽默或超脱,没有好胜心引领的学习刻苦情境,没有久久困惑突然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大喜过望的狂欢,绝少聚焦上课或自习这一文化空间的整体轮廓与微妙的细部。攀援学习境界的美妙、惊险与乐趣似与这里无关。没有,真的没有。那么,一个自视品学兼优学生的有意注意不在学业进境的关键点上,或许是否暗示如此教学整体的偏狭与欠缺呢?在这里,他突出的是由少年步入青春初期,那种自我崇拜期与求偶期时的自我中心、对异性的敏感与激情,相应地缺少了些许对于知识空间智慧磨砺的新颖性与激情畅想。这是被动地顺从生命本能,而不是主动的人生进击。

中学如此,大学该好点儿了吧。也不尽然。在叙述的大学情境里,我们看不到相应的大学氛围的饱和度。在这里,在荣健的视阈中,很少质疑与争论的课堂情境;淡漠了图书馆名著阅读的困惑与豁然开朗;虚化了不知天高地厚无拘无束的宿舍夜谈;没有众星灿烂的学者名流讲座及其余波……,在荣健看来,所谓的大学,不过谋求职业获得一张通行证而已。于是他的大学时代,有的是异性吸引,有的是友情联谊,而专业领域智慧的吸引与憧憬似乎处于边缘状态。他如此这般的作派,是建立在清醒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在荣健看来,“哲学家费希特说:大学的任务是‘科学的探求以及个性与道德修养’,而荣健认为这是一句屁话!我们大多数人能探求个什么科学?又能修炼出一个什么样的道德?大学于我们不过是求知探寻生存之道,并思考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而已,除此之外真不知我们获得了什么?”(421页)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不是为了智慧与技能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职业的一张门票,或者敲开命运大门的一块砖头,那么,学习的过程不就成为硬着头皮去应对的苦涩之旅么?学习乐园的大门此时自然而然就紧紧地关闭了。看来,在人生应该求学的时间段里,在学习主动性应该开启的时代,特别是关键时期的中学大学时代,荣健的学习竟如此被动而苦涩。而这一切,都为他命运总体的被动性奠定了宽厚的根基。或许过来人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喟叹,可谁能理解他因此而会付出比常人更多更多呢?
其次,荣健在爱情层面也是被动的。
笔者写下这个判断句时,心里似也一愣,可能吗?荣健多帅,堂堂正正,热情大方,敢于担当,容忍宽厚,似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不只有异性缘,就连那个龌龊的男生也为他洗衣讨好,以图荣健睡眠后偷偷口交呢。特别是从高中时代起,他就是多情的种子,还能是被动的么?
是的,在高中阶段,他有着求偶期亲近异性的冲动。但也只是单纯可爱的心底微澜而已。校园的小树林中看到一位漂亮的女同学林芳欣:“也许感觉有些熟悉,荣健心头微微地一颤,目光最后凝滞在那张娇俏的脸庞上。……(她)发现有人看她时脸唰地红了,那闪亮的目光在抬头的瞬间犹如一道光芒转送过来。……荣健能感觉到对方也认出自己了,但还是没有勇气上前打招呼,反而在她那炽热的目光中紧张起来,就这样相互默默地注视了片刻。一阵铃声,那女孩一甩头发夹起书走了。鲜红明艳的身影闪动着渐渐远了,荣健落魄地收回目光,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让他久久不能平静。”(07页)
校园,小树林,偶然的直面相对,只不过彼此没有躲闪地看了一眼,便脸热心跳,便含情脉脉,以为就是心上人了。这是典型的青春初萌求偶期的特征。由此心情愉悦的学业讨论,上学放学路上相随相遇,便自然涂上了一层玫瑰色的背景,构成了多少年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基础。携手漫步也行,河河畔依偎也好,单纯,空明,不食人间烟火,也很美。且不说林芳欣家的阻挠,就二位的恋情而言没有多少基础。彼此没有感情的交流,没有性格的认知与融汇,更不用说三观的吻合了。尽管悬而未能的朦胧恋在小说里一直剪而不断,实际上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一种象征。

传统爱恋悲剧往往是始于动情而终于礼仪,而对于荣健来说往往始于颜值而终于冷酷计较。他可以见到美貌便主动撩拨却不敢主动承担,杂念甚多,只愿恋而不敢爱,不想也无力承续后果。譬如他约一网友见面便开房,上床后对方一句话“如果你现在弄了我,就得娶我”,就把荣健吓回去了。他只是希望一次次猎艳来缓解心中的郁结。他看似莫名其妙地迫不急待地寻求女人,是因为他的空虚感与挫折感所致。在这里,他几乎也同样是用一种堕落了的天性来反抗令人压抑的社会压力。如此犹豫胆怯,并未能从爱恋中得到爱的洗礼以助成长。或许有以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的潜意识,反倒在阅人无数中更觉空虚与无聊。这是生命被动形态的典型表现。他也在不同时间段里意识到自己性格的缺陷。譬如大学舞场认识了设计系的杭晓,很欣赏对方的乌黑头发,皮肤润白腰身柔软,跳舞感觉和谐,说话顾盼留情羞怯含羞。随即便一首求爱写诗送她。当对方答应和他确定恋人关系时,他却未能如常人获得爱情后那样心底一片温馨澄明,反倒烦躁不安起来。他的内心世界是这样的:“他在烦躁什么呢?为前途还是为爱情?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他也有些拿不准下来该如何面对杭晓。一时冲动跟人家说了开始这段感情的话,难道就此放弃对黄莺的希冀?我和董婉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到底是一个什么人!见一个爱一个吗?他怀念那些与林芳欣的曾经,惆怅她过去的冷漠也埋怨她无影无踪地消失。他回忆起在那冰冷的冬天梁艳给予的温暖并为此深深感恩;当然也会想起悲伤离去的叶子,挂念她如今过得可好。他想起任雪瑶,想起春蕾姐,想起自己还给云诗蔓写过信,所有这些都让他心乱如麻。他在心里追问,我到底爱谁?到底谁真心爱我?他迷茫了!他怀疑自己对爱情的态度,甚至觉得自己在感情面前毫无坚贞可言,甚至于怀疑自己是一个花心滥情的垃圾男人。”(449页)
众所周知,青春初期爱恋的特征是:年轻活力的欢乐,容貌体态之美的吸引,笑意与话语投机逗引的浪漫遐想,便是其基础与根本。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的体验与社会的阅历便使得爱恋的考量就不止于此了。然而荣健的爱恋观似乎沉浸于此,似也失败于此。

根本的原因是荣健常多角暧昧,他“感觉那时候似乎整个人总被一种冲动所左右,见了漂亮的女子便想入非非。现在想来那也许是青春的孤寂和不安分。”(956页)他每每交往一个,憧憬的只是美丽的容颜,白皙的肤色,轻盈的体态,如铃的笑声,却没有情感的会通,性格的互融,灵魂的震颤,向往并践行的往往是河畔的漫步,肌肤的接触,感性的陶醉。然而其亲密交往中似乎没有呈现人格的魅力,或交往的细节以照亮彼此的灵魂。不断亲近进而占有,似没有将对方视为像自己的生命体一样珍爱,沉浸,更不敢说能因此而谦卑起来,如张爱玲所说的那样,为爱而将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朵来。或因此善良起来,恋爱的天是蓝蓝的天,抬眼看去,天下无一不是大好人。荣健不是这样。他将自己内心隐藏在深不见底的角落。当对方痴情示爱时却不肯真心奉献与投入,他一边享受这暧昧、依偎、拥吻甚至同居,但另方面却内心纠结着不断拨动小算盘,寂寞、无奈却甚至害怕真的爱,费尽心机逃避责任。甚至在狂欢中自我撕裂到内心深处厌恶自己:“现如今背着老婆在外鬼混何谈道德,简直活得虚伪无耻。”(第659页)更多是寻欢作乐之余的怅然若失的心态。而被玩弄的“姚晨雨哭着说荣健是个精神病患者,一会这样一会那样,这种心理简直比流氓还不靠谱。”(第661页)如此被动的爱恋心态,最终被强势霸蛮的董婉以多重手段拿下,折腾收拢,确也命该如此。
诚然,作为一个男子汉,荣健有其光彩夺目的一面。高中时代的学生会秘书长,大学时代的班长,策划组织有能力,大场面出得去,关键时分也撑得起来。作为儿子,对父母孝顺;作为同学,对朋友义气;作为劳动者,对家国确也忠诚。惟对爱情疏离。难道这就是整个社会缺失人生与爱恋教育带来的巨婴效应吗?若仅就这一点来说,倘无事业上的坚持与苦守,虽说不抽不赌,更多层面颇有自律,荣健似与滥交无数仍不泛温情的赵海(赵的赌博与无责任心另说)无本质上的差别。对于异性,他从来没有真心爱过一个人。荣健后来沉痛地反思道:“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自己都不是一个痴情专注的人,甚至一直都没搞明白什么爱情!曾经钟情过那么多女生,心底里埋藏了那么多的情愫,到底多少出自于真心,又有多少被欲望左右?”(966页)换句话说,在荣健更多的情爱与性活动中,小说描写更多的是异性的吸引所致,是荷尔蒙爆棚的举动,是动物性大于社会性的生机勃勃。荣健的感喟自属真实的内心言说,虽不一定深刻,也不一定是真的反省。因为他并没有钟情过谁,只不过林芳欣曾答应而拒绝了他,得不到的葡萄便是想象中的最甜最美,便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挂念而已。如此不断地热闹唤起的只是更深沉的寂寞。被动的爱恋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多少痴情女子!
再次,荣健在事业层面也是被动的。
这种被动,首先在于他自我叙述形象的撕裂贬损。一般而言,当他在处理具体事务时,他话语具体沉着有力,是受人们尊重的;而当他仿佛对面更大时空言说时,他满腔热血慷慨激昂且不无痴诚的话语,被不同的群体否定、嘲笑和贬损。譬如在迎接香港回归的演讲赛中,他充满激愤的言说被“班里很多人定义为愤青”(364页);譬如他关于否定全面市场经济的表达,“在业内几乎成了一个异类,有人骂他拿着民企老板的钱却实际上是一个思维极左的愤青”(834页)甚至破罐子破摔的高中同学赵海,多年后在爱恋层面也说他“当初装纯洁”,他只好承认并无耻地说“我们都不是圣人,有几个人能保证在丰乳肥臀面前还能扎紧裤腰带。爱了睡了你情我愿,我没觉得对不起谁。”甚至不可思议地以荒诞逻辑辩解道:“我们睡哪个女人都是有付出的。”(611页)譬如聚餐时庄严的宣讲被同事说成:“扯咸淡”(713页)
虽不能说荣健对其所叙全然把握,但却不无真诚。面对现实的种种污浊弊端,他想“这里是我的祖国我的故土,我难道不能为之忧虑吗?可他没有什么清晰的判断,只是多年前那些历史书上、政治课上学来的词语反复在脑海出现,甚至一段伤心感的诗句也涌上心头:‘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874页)
问题在于,并非这些话语本身有什么问题,高大上确实是高大上。为天下而忧无疑是高尚的思想境界。问题是他没有自己的判断,没有对经典融会贯通后的归纳演绎,只能反复回放当年教材上的词语而已。更深一层还在于由谁来说比较合适。因为这里的叙述主体是复数,是一个组织,一个族群,甚至是一个更为博大的存在,是有着既定内涵,概括着特殊目标与坐标的话语。因而往往展示开来是崇高的博大的语境。而荣健仅仅是一个生命的个体,并不能代表复数的群体而居高临下。他自己没有相应的社会平台,没有与其叙述主体对应的话语权,他的业绩也不能使这样的语境带来充满度。对此既无亲身阅历的生命体验,又无情感沉浸,仅是作为知识而心悦诚服的接受而已。荣健从学生到社会,这般言说不断受挫而被动,不只是生吞活剥浓得化不开的问题,而在于叙述主体出现了错位。于是只能说过之后,被动而无奈地被周围无视或贬损使他更为激愤。至于涌上所谓伤感的诗句就更具反讽意味。因为那使创作者有巨大的创业自豪感与临终时的不甘、担心与失落。或许荣健具有狂放的野心,虽说毫无业绩可言,但在幻想境界中想象自己拥有特殊的身份,从而有着类似的痛感。因为对的话语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或非其人来说,就不一定合适。以单数置换复数的主体错位,以生活中一个底层奋斗者却想象登高凌顶的话语错位,事实上只能强化而不能扭转他在社会中的被动样态。
梦中行了千万里,醒来还在床板上。荣健毕竟是一个生命个体,生活还要继续,他活着,多重的社会身份便界定了他,也规定了他须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除却异性爱恋他不无放肆外,他还是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的。他要改善父母的生活,他要承担小家庭的衣食住行,他要为不时捅窟窿的曾经的同学补漏子……,男子汉的自尊也要他事业上的自立。经济上的自立成为他生存的要务,赚钱才能堵住不时涌在他脚步前的一道道洪流。

衣单却逢风雪,风浪恰遇船漏。好容易考上大学预想有稳定的职业,谁知毕业后形势大变,不包分配自谋职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公务员,谁知却被不正的权力所推拒,潜规则须得数万元贿赂才能落实去上班;他愤然放弃跃身商海,却又是跳槽被开销跳槽的节奏被不时高高地抛起重重地摔下,不甘如此却又无力摆脱。
他虽一再浮沉于商海并非喜欢游泳,而是有着推拒其万里之遥的认知障碍。他认同资本的每一个孔都充满着血腥与肮脏的经典论述,但为了生存,为了自己所学得以致用,不得不为资本去打工。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为了赚钱解决生活的困境而不得硬着头皮去融入其中,于是反复跳槽,上下折腾,地位与收益在跌宕起伏中不断上升,他仍觉身心分离而空虚与落寞。一道道坎便使得他的人生不断出现序幕式的折叠,而不能真正精彩地展开与演出。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从教科书或主流话语中所获得的叙述,使得他有着别样的判断,否定,蔑视,或者说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他不断以居高临下更大的复数主体评判着自己所在的时代。与此同时,强势的生存欲望,作为生命的个体,左奔右突,猛打猛冲,想从物质困惑的底层升腾起来。他虽无更大的平台与话语权,但却无妨其违背程序正义,设置陷阱心狠手辣地处置自己所认定的不爱国者以死地。看似将有限权力发挥到极致的大快人心,其实却是被动生命形态的巨大喟叹。
综上,可知《冬日的火花》塑造的荣健这个人物是有意味的。他曲折多样的生活故事呈现的是被动的人物,热闹的寂寞。这也是一个象征,并以其巨大的投影覆盖笼罩全篇,其所述的哪一处热闹不是寂寞的叙述,哪一个人物的轨迹不是被动的形态呢?一个异军突起的青年作家,一上手便是如此厚重的一部小说,能够写出一个让人们回味的形象,是令人欣喜的,就是其成功的标志。至于与其相关的背景或可删刈或可虚化,因为艺术总是去掉多余的东西,一个清晰的文学形象不需要过多的陪衬。                                                   
2022.1.22于长安居


作者简介:

张志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光明日报》《西安晚报》专栏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6 21:21:48 | 查看全部
艺术总是去掉多余的东西,一个清晰的文学形象不需要过多的陪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