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发职业病数量下降逾6成 16个区风险监测全覆盖
■劳动报记者 李蓓
本报讯 据上海市卫健委最新统计,全市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数从2012年的275例下降至2022年95例,降幅达65.5%;报告新发职业性尘肺病病例数从2012年的63例下降至2022年的4例,降幅达93.7%。十八大以来,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
超标率明显下降
开展源头治理,为职业健康筑起坚实防护墙,这是上海推动职业病防治的重要经验。
市卫健委职业健康处处长梅灿华告诉记者,上海针对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标准体系和监管体制机制进行了精细化的打磨、完善,通过这10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同时,为了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上海联合15个部门成立了上海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形成上海市职业健康工作合力。
深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上海建成了全覆盖型的职业健康监督执法网络,使得劳动者工作场所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说,自2009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主动监测,比全国启动这项工作早了整整10年。通过连续多年的主动监测干预,本市工作场所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现在16个区的职业风险监测覆盖率达到了100%。
孙晓冬透露,随着5G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自2021年起,上海市疾控中心又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工作场所粉尘、噪声和化学毒物等职业危害在线监测预警,推动职业健康监测智能化转型。截至2022年底已覆盖9个非中心城区13个重点行业部分代表企业工作场所,今年还将继续扩大监测覆盖范围。
新兴职业群体
成关注重点
职业危害不止于工厂工人,一些新兴职业群体和服务性岗位职工同样需要劳动保护。
上海市疾控中心关注到了现代高强度快节奏工作和生活方式引起的新型职业危害。从2018年起,市疾控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行业工作相关骨骼肌肉疾患及其不良工效学因素监测,目前已拓展至覆盖全市16个区。另外,包括医务人员、教师和流水线作业工人等在内的重点人群的职业紧张监测也纳入了工作范围。
上海各大产业园区共同特点是企业聚集、从业人员聚集、职业病危害也聚集。孙晓冬认为,目前上海尚未形成与园区集约化及共享发展相适应的健康管理模式,同时,园区内数量庞大的中小微型企业及其劳动者面临职业危害和健康风险问题也比较突出。
针对上海的产业布局特点和现状,上海市疾控正在创新工作场所健康促进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健康园区建设的理念,将健康融入各类园区建设与管理,发挥园区主体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整合资源,建立健康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职业危害干预等多维度的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园区健康生态。
目前,上海有超过1000万的劳动者奋战在各行各业。随着上海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劳动条件的显著改善,劳动用工和劳动工时管理的进一步规范,上海将实现职业病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一批“健康企业”,推动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劳动者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