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文化遗产保护期待更多“青春味”
文化遗产何以千帆过尽依旧璀璨?一成不变、故步自封只能留在昨天,与时偕行、交流互鉴才能走向明天,这是深厚文明给予今时今日的答案。4月24日至26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举行,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加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深化亚洲文明交流,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时代考题,中国正在不遗余力地讲述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亚洲故事”,在保护与传承中,努力打破文化遗产“岁月感”“距离感”的刻板印象,通过不断培养传承的新生力量、探索传播的新潮方式,让文化遗产拥有满满的“青春味”“少年感”。
文化遗产保护归根究底是一场人与人的接力,没有少年接班人,再好的文化遗产,都将成为“断了线”的风筝、“掉了棒”的接力。当青春与古老技艺相遇,总会碰撞出强烈的火花,青春版《牡丹亭》演了19年,昆曲从戏台走进校园,也走向更广阔的中国大地,600年昆曲依然正青春;第五届世界青瓷大会上,60位“80后”“90后”年轻大师的青瓷作品,让人看到了青瓷文化“薪火相传”的内生力量……文化遗产“活”下去“潮”起来的关键在青少年,青少年心向往之,便是保护和传承的希望所在。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后继有人”,更需要有市场“叫好”、有传播“铺路”,让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彩“被发现”“被看见”。最好的传播,最富有生命力的市场,不在别处,就在青少年中间。在短视频平台上,他们既是传承人,也是传播者。5个“00后”女生组成的“416女团”,唱红了京剧戏腔唱古风歌曲,让更多人看到了京剧艺术的“另一面”;“中国华服日·锦绣华夏”走到了第五届,“中国华服日”“华流才是顶流”等网络话题阅读量累计达到23.5亿……具有“青春味”的保护和传承,少不了数字手段和网络平台的加持,善用新技术传播恰恰也是“青春味”的重要特点。被看见、被触摸、被听到也是一种保护,更是所有热爱的起点。
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博物馆里的藏品,不应停留于书本的记录,而要深入、全面地融入当下青年生活。在此前异常火爆的贵州“村BA”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现场,就能找到无处不在的“非遗味”“少年感”。身穿“最炫民族风”的“村花村草”们全情投入地“蹦苗迪”,当地非遗传承人蝶长用苗语演唱《一生所爱》,冠军奖品是国家级非遗银帽……非遗元素嵌入又燃又接地气的“村BA”,链接乡村振兴,呈现出文化遗产传承澎湃的生命力。通过审美与功能的融合与创新,源于生活的文化遗产,正重新回归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朝气与活力,流量与关注,是文化遗产保护站在当下眺望未来的底气。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与未来都在年轻人,找到“活态”保护的土壤,找到富有“青春味”的视角,才能找到文化遗产与时代双向奔赴的“正确姿势”。(蓝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