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回复: 0

告别“千镇一面”需挖掘历史脉络

发表于 2023-5-6 14:13: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民声】

原标题:告别“千镇一面”需挖掘历史脉络

舒年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多地景区呈现“人从众”的场景,各具特色的古镇,也成为不少人的打卡处。不过,也有不少人吐槽,部分古镇“查重率过高”,拍出的照片如同“复制粘贴”,不论是餐饮店还是纪念品店,从南到北卖的都是类似的餐食和商品,“千镇一面”现象存在。

“千镇一面”的背后,是部分古镇对自身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挖掘缺乏主动,也缺乏自信,过于模仿其它地方古镇的成功路径,既忽视了发掘并活化自身既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未能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找到适宜坐标。

要知道,这些古镇的本来面貌,并非同样。除却大江南北的自然条件差异使得建筑布局和人口聚居形态不一以外,古镇的功能,本来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在农耕时代,古镇作为一种介于古城与古村落之间的聚落形态,其大多是由商业发展而来,多是自发形成的,与古城多因行政治所或军事要塞等原因形成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古镇,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仔细分析各地古镇,会发现最早的地名,很多可以追溯至宋代。在宋代以前,镇多指军事要地,这也符合《说文解字》中“镇,博压也”的解释,宋代以后商业发达,县以下的商业小城镇便统称为“镇”。这些工商业聚落的自发形成皆有原因,有的因古道驿站而兴,有的因瓷器棉纺而盛,有的因河道漕运而起……在历史长河中,并不是每个城镇都能历经数百年不衰,现在的古镇之所以能活跃至今,也因其在不同时代皆有功能,皆能汇聚人气。

也就是说,古镇作为一个聚落,之所以能够从古代活跃至今,是因其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而这个相对独特的历史脉络,是当下古镇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事实上,不少成功的古镇,正是主动作为,将自身历史与文化遗产有效活化,并运用适宜自身的运营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实现自身特色项目和特色产业持续经营的同时,也统筹兼顾了文化、商业与当地社会生态,使得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能够有机结合。

当然,如何挖掘古镇的历史脉络,哪些历史脉络能够与文化遗产活化和旅游开发有效结合,并有助于讲好新时代的古镇故事,千镇千面,每个古镇,答案皆不相同,考验着当地有关方面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