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回复: 0

让“四不两直”更加实打实

发表于 2023-5-9 15:48: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让“四不两直”更加实打实(主题)

——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⑤(副题)

全国各地领导干部近期密集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调研。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也明确,调查研究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

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四不两直”方式能让领导干部们真正走出“信息茧房”,避开精心设计的“参观”式调研路线,从而看到真情况、找到真问题。

长年在外采访,笔者对此也深有体会:有时跑产业园,跑来跑去都是那几家优秀企业,几乎每家企业都建有一个“精装修”展厅,专门用来“待客”。大屏、巨幕、灯光秀等一阵眼花缭乱的“秀”过后,调研者仿佛看到不少内容,但实际既无法掌握对方的完整情况,也没能深入了解一个细分领域。而用“四不两直”方式绕到“门面”“窗口”后,看看“后院”“角落”,才能把情况摸实摸透。

“四不两直”方式还能减轻基层负担。一家开发区的工作人员曾告诉笔者,他们一年要接待两千多批调研团队,平均一天就有六七趟。为此,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专门设计调研路线、撰写介绍材料。这虽是个特殊案例,但频繁的“走秀式”调研,确实让基层不堪重负,甚至只能把真正要做的工作放在一旁。“四不两直”方式推广开来以后,那些花里胡哨却又造价高昂的展厅不必再建这么许多,基层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抓实干上。

说到底,重视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是为了找回调查研究的初心,避免“为了调研而调研”的形式主义。各地领导干部密集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调研,无疑值得鼓励。但舆论场上对此为何仍存在争议?原因在于,个别地方的“四不两直”调研,“形”似而“神”不似,甚至滋生新的形式主义。

譬如,有的领导干部,号称不打招呼直奔现场,但仍然前呼后拥,声势可观。如此阵仗,恐怕没人看不出这是“领导视察”,群众反映意见、基层反映问题时,也会瞻前顾后。这样的“四不两直”式调研,起到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反过来,有新闻说,一位领导干部不带随行人员,挤进一群维权的大爷大妈中,耐心地倾听他们倒苦水,掌握清楚情况后才亮出身份,表示将着手解决问题。这样深入群众接地气的调研,拉近了调研者和被调研者的距离,就可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还有人提出,“四不两直”方式固然好,但若只是为响应中央号召而刮起的“一阵风”,不久后又不见踪影,那也只能起到有限的短期效果。因而,“四不两直”方式必须成为调研常态,久久为功,以深化调查研究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现在调查研究好像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让别人知道我在调查研究,我在忘我工作,我在接触群众。而这个‘功能’在一些人那里似乎渐渐变成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功能,调查研究的本来目的倒变成次要的、甚至可有可无的了。”总书记对调研中“作秀”和形式主义的批评振聋发聩,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四不两直”式调研的题中之义,也是每位领导干部应该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的要义。(胡幸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