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回复: 0

大学校园开放,不应是单选题

发表于 2023-5-11 16:10: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大学校园开放,不应是单选题

最近,一段“家长带娃进校被保安拦截”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公众热议:大学校园该不该对外开放?

这种讨论其实早已有之。近来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让高校打开大门的呼吁渐渐增多。有媒体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向社会开放,但也有高校仅恢复校友入校,并不允许社会人员进入。

作为具有较强文化属性的公共资源,大学校园开门迎客,深受多方期待与关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学校室外场地设施,如球场、田径场跑道等要先行对社会开放;《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八条提出:“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促进资源共享、加强社会交流、以象牙塔精神滋养公共生活……在赞同者看来,利大于弊不言自明。

而反对者则担心,鱼龙混杂的外来者会干扰教学秩序、造成安全隐患。个别名校在节假日被“攻陷”、“蹭饭族”蜂拥而至之类的新闻,也的确为这种担忧提供了现实依据。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学子对于学校不开放并无异议。

客观来看,向校外人员敞开怀抱,虽不免带来一定的麻烦,但也不是没有管理之道。比如,就安全问题而言,可划定参观范围、加强校内巡逻;避免人流过多,可限定名额预约入校,同时对节假日和教学日,实行有差别的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些高校“一封了事”,有的高校在融入社区中反而更进一步——去年10月,上海音乐学院拆除了部分围墙,使校内历史建筑与街区直接相接,向“好的大学没有围墙”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舆论热议,也是一次推进公共交流的契机。一方面,这涉及教职工、学生、市民等多元利益主体,对于他们的声音,大学管理者应予以充分尊重,争取“最优解”;另一方面,校园开放之后也并非万事大吉,公众越能遵守契约精神,做到有序参观、文明游览、合理利用,就越利于促进正向互动,将好事办好。有了这样的信任基础,更深层次的开放便值得期待,从而在空间意义之外,打开高等学府的更多维度。毕竟,大学校园开放,不应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需要换位思考与制度创想的管理题。(钟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