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尿崩症是一种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反应障碍引起肾脏不能将原尿浓缩而排出大量低渗尿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通俗理解就是,由于体内保证水分的激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者多种病变导致引起肾脏对激素敏感性缺陷,致使体内的水分都被排除,从而出现尿崩。主要特征为多饮、多尿、排出低比重尿(稀尿)。
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其中,中枢性尿崩症较多见,是由于垂体抗利尿激素(精氨酸加压素)分泌或释放不足引起。小儿尿崩症多见于儿童期,且男孩多于女孩。尿崩症有哪些表现呢?
年长儿多突然发病,也可渐进性,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和烦渴。婴幼儿烦渴时哭闹不安,但饮水后即可安静。儿童期患者常因夜尿多或遗尿,被父母早期发现而就诊。患儿饮水量与尿量大致相等,如不饮水便会烦渴难忍,但尿量不减少。患儿皮肤常常干燥苍白,出汗甚少,精神不振,食欲低下。若是颅内肿瘤引起的获得性尿崩症,还可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颅内高压的表现。
目前,治疗尿崩症主要是改善缺水、激素替代治疗以及潜在疾病的治疗。对于颅内肿瘤引起的获得性尿崩症,必须针对病因治疗。激素替代治疗是中枢性尿崩症首选治疗方案,多数患儿可获得满意疗效。
由于尿崩症患儿长期多饮、多尿,影响日常活动和睡眠,可引起营养不良、身高偏矮、神经发育迟缓。因此,患儿身边要常备温开水,如供水不足可引起疲倦、头晕、便秘、发热,严重者可引起脑细胞脱水而发生惊厥、昏迷,造成不可逆损害。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尿崩症的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便早期规范治疗。
苏雨霞(据《家庭医生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