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童鸿杰
我不是诗人,不是评论家,甚至算不上一个热爱诗歌的读者,我只是一个对“叙述”比较着迷的文学爱好者。缘于这一份痴迷,近日,我读完了虞时中的诗集《理想叙述》。合上书本,我思忖了好久,从这八十多首诗中,我不仅读到了“叙述性”的存在,也读出了一个诗人的丰满收获。
诗集分三辑,第一辑为《理想叙述》。篇首《大港口》,上来就直抒胸臆:“在无边涌动的大海之上/在昔日荒野滩涂之上/在狂野的海风之上/在漫长的岁月之上/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祖国的东海岸/铸就了一座举世瞩目的东方大港”。这一铺排,让人赶紧要去找一下诗的坐标,找一下诗人的属地。二十多年前,我刚认识诗人时,他在北仑电厂工作,是《北电报》的一名编辑,才气逼人,诗名在外。他热爱电力,热爱北仑,热爱宁波的日新月异,在他的笔下,《祖国》《港城的节奏》《春日电站》,那些“磨炼”“塑造”“突破”,那些“奔涌不息”“充满活力”“整齐划一”,叙述的就是诗人因为心中的理想而感受到的坚韧与强大,幸福与希冀。
诗人的叙述当然不会只局限于宏伟的场面,也会落笔在平常的草木。诗集的第二部分《时光仿佛比想象走得慢一些》中,有好几篇关于莲的诗,充满了哲理。《晨光中的莲》如是说:“晨光就是一把长长的钥匙”“莲在极其缓慢地开放/就像是纯粹的闪电留下的/一个个炽烈的火球”。《在夏夜记起〈爱莲说〉》这样写:“那些深深浅浅开着的莲花/自宋以来/一直开出一种令人仰慕的高度/不曾改变”。《莲在瓶中》的意境更是绵长的:“你用瓶中之莲/称量白驹过隙的时光/唯独莲的开放和凋落/印刻在了你的记忆里”,于是“简单的动作/在发生的那一刻/早已脱离了柴米油盐和人间烟火/充满了形而上的意义”。这一个瞬间,动与静,身与心,被神奇地浓缩,变成了文字的精灵。
对于生活中的普通人,诗人的观察是更加敏锐的。这些主要集中在诗集的第三辑,《片面的生活》。这一部分,有的是丰收的喜悦,比如《重复》,写渔夫“抛撒渔网/把此起彼伏的/快门声/编辑成了一首循环播放的歌”。那一刻,诗人是一个摄影师,他站在船头,镜头里是年年有“鱼”的丰收,于是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也为这有声有色的画面痴迷和执着。
“他的手指/在光滑的玻璃屏上划过/一次又一次/那么坚定又那么坚决”。在《一个中年男人在刷手机》里,我则体悟到了诗人内心的感伤:“仿佛这块菲薄的玻璃/就是他全部的江山和美人”,“把一块极薄的玻璃构筑成厚实的城墙/抵挡像海啸般袭来的空虚寂寞”。数码时代,手机是生活的常态,在灯红酒绿又暗流涌动的人世间,我们如何才能不靠电子产品就能抵挡空虚,忍受寂寞?诗人之问,振聋发聩。
如果你问我,诗集当中最喜欢的,那我会选择这首《妻子》。同为中年人,我能从中品味到诗人在尘世的小幸福。诗的开头,他直接表白:“这么多年过去了/两厢厮守或者相濡以沫/彼此已经熟悉得/找不出一个陌生的词”,然后又不断渲染:“从青年到中年/从人子到人父/从黑发到白头”,“尖锐的部分把平常的生活磨刻得精致圆润/而她也变得逐渐单薄”,“从一根白发到另一根白发/跳动的岁月告诉我/在人生的晚秋/夕阳下”,我没有想到,结尾他还埋了一个彩蛋:“白得灿烂的这片芦苇/依然是我最值得留恋的地方”。当一根根白发成了诗人最爱的芦苇,我也被赚走了满鼻腔的酸,还有满心脏的暖。
有人说,读诗是一次终极的私人体验。这一本《理想叙述》,我读出的,可能大多也是一些拙见。作为一位写诗三十多年,出过两本诗集的诗人,虞时中自有他的文学层次和境界,需要我去深入了解。当然,我也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有更好的作品来呈现,来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真正成熟之后,怎样面对理想,坚守信念,又如何超越庸常的生活,寻得丰满的收获。 |
|